新城市 真想建一座“新城市”?(图)

作为一家轻资产运营企业拟使用大笔募资购置房产遭质疑

自第十八届发审委履职以来,IPO发审提速,4月11日又将有5家企业上会,其中就有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603018)有限公司(简称:新城市)。作为一家规划设计综合服务提供商,最近几年新城市业绩增长较快,但《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业绩增长背后该公司销售费用逐年递增,其中招待费几何级增长;同时,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呈下降趋势;更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家轻资产运营的企业,却拟使用大笔募资购置房产。

■本报记者苏启桃

偿债能力弱于同行

公开资料显示,新城市是一家规划设计综合服务提供商。从业绩来看,增长明显。2015-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9亿元、2.80亿元、3.68亿元;对应各期净利润分别为6409.86万元、4816.80万元和7221.73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66.73万元、4838.96万元、6670.91万元。

然而,随着业绩的增长,公司销售费用也逐年递增。2015-2017年分别为686.08万元、1152.19万元和1490.01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13%、4.12%和4.05%。与同行相较而言,新城市的销售费用率高于山鼎设计(300492)、启迪设计、苏州规划以及行业平均值。

具体到销售费用分析上,公司销售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持续大幅增长,且占销售费用的比例逐年提升。2015-2017年,业务招待费分别为72.80万元、144.60万元、279.20万元,占销售费用的比重从10.61%,升至12.55%,再升至18.74%。

招股书披露,随着业绩增长,新城市的负债水平也在走高。2015-2017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0.05%、45.94%、46.64%,呈逐年递增状态。与此同时,偿债能力指标中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却在走低。招股书称,由于无存货,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一致,2015-2017年分别为3.52倍、2.28倍、1.83倍。

公司在招股书中称,2016年末、2017年末的资产负债率相对2015年末整体较稳定,说明长期偿债能力水平稳定,而流动比率趋近于2,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属于正常水平。但与同行相比,新城市的偿债能力明显又弱于同行。比如,2015年、2016年,同行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为29.96%、27.86%,但新城市却达到40.05%、45.94%。再如,2015年、2016年,同行上市公司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2.74倍和4.12倍,新城市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却只有3.52倍和2.28倍。

研发投入不增反降

值得注意的是,新城市2012年11月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后在2015年11月通过复审,长期以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而且,随着公司业绩增长,优惠自然越来越多。但《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却并未跟着公司业绩有所提升,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减。

招股书披露,2015-2017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571.37万元、1189.31万元以及1202.35万元。据公司营业收入简单计算可知,2015-2017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6%、4.25%、3.27%。

虽然按照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新城市大概率已经在2018年再次复审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若研发投入再减少,往后能否再享受税收优惠就得打个问号了。公司对此也坦言风险:“如果未来上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生调整,或者不能满足相应政策要求,将致公司无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首次发行股份,新城市的目的自然是募集资金建设项目。此次拟募资4.34亿元,用于设计平台建设、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同所有拟上市公司一样,新城市在招股书中尽力阐释了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但《金融投资报》记者却注意到,公司拟将大笔资金用于购置房产,遭到市场人士质疑。

在设计平台建设项目中,公司拟将现有分公司改扩建为设计平台,并新建东北分公司、山东分公司等10家分公司作为设计平台。各设计平台建设周期为一年,在三年内分批建设,合计配备人员462人,购置办公楼1580平方米,租赁办公楼2640平方米。而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和武汉需要购置办公楼,合计需投资7660万元,占该项目总投资的55.43%。而在项目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网络建设项目中,公司又拟购置办公楼,称办公楼购置费主要用于北京、上海两地的创研中心办公场所购置,按照单位面积购置价格8万元计算,北京、上海房屋购置费分别为5600万元、2800万元,合计8400万元。这又占去该项目投资额的62.63%。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公司属于技术与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以轻资产运营为主。此外,公司还拟使用6000万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这也即意味着,公司募资4.3亿元,其中超过一半都用来买楼和补充流动资金了。

《金融投资报》记者将上述问题整理并发至公司,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对于公司后续进展,《金融投资报》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qiancaimi.cn/jinrong/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