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约或为营销让路 迈瑞医疗的“科技”牌还能举多久?(组图)

朱沛镕/文

连日来,迈瑞医疗恒因"解约门"事件,深陷舆论风波。

此前,在迈瑞医疗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后,曾并创造多项第一,业界对其好评如潮。然而恰是迈瑞医疗仍在享誉"医疗界华为"的美名,且与"创业板龙头必死魔咒"抗衡的这一关键阶段,却因以"解约门"事件给自身蒙了尘。

更为关键的是,据方面了解,此次解聘的应届生中以研发岗为主,变相的节省了研发资金支出。其中岗位包括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机械开发等研发岗位的研究生,只有少数市场岗位。

 "解约门"引声讨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200 余名应届生遭迈瑞医疗"闪电解约"。对此,迈瑞医疗也就"解约门"公开表示歉意,并回应称,因业务需求目前需要更多有丰富行业或专业经验的社招人才而非应届毕业生,所以取消了部分原定明年秋季入司的合同并进行赔偿。

但迈瑞医疗的回应却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而有律师界的人士也认为,迈瑞此举单方解约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需承担违约责任。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对方面表示,三方协议本身未给毕业生造成表面上经济损失,但却造成相关毕业生的机会成本的损失,只是这种损失是客观的、必然的,但在目前法律上难以评估。

"我认为给毕业生的责任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是补偿性的,二是惩罚性的。提供的补偿金应该能够弥补学生的直接损失和机会成本损失;另外,应该支付一定的惩罚性赔偿金,这样用人企业就不敢轻易违约了。"王德怡进一步表示,"解约门"事件也是给广大高校提了一个醒,以后在制定三方协议的时候,应该注意对违约情况的处理,明确把相关的违约责任和惩罚条款制定清楚。

解约或为营销让步

事实上,在迈瑞 "解约门"事件的背后,其重营销、轻研发的理念或许也是导致此次事件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此次"解约"的应届毕业生中,不少为研究生学历的研发岗位。此外,公开资料显示,迈瑞医疗内部营销人员近2700多,而研发人员仅1700余,业界猜测一向注重研发的迈瑞也好像在逐步向营销倾向性转型。

不仅是人员的分配上,在数据中同样可见端倪。近年来,迈瑞医疗的营销模式也与国内其他医药医疗公司愈发相近。

据梳理,2015年至2018年3季度末,迈瑞医疗研发支出分别为9.9亿元、10亿元、11.3亿元,9.7亿,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2.33%、12.06%、10.13%,9.42%;销售费用分别为21.7亿元、24亿元、27亿元,2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27%、26.5%、24.4%,22.78%。

由此看来,迈瑞医疗虽被誉为"医疗界华为",但与真正的华为还相差甚远。公开资料显示,迈瑞医疗年均研发资金仅为10亿元左右。与当期营业收入相比,2018年前三季度其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0%,而华为2018年却以890亿元的研发资金高居中国榜首,其研发费用占比高达15%。

"不难看出,虽然迈瑞医疗研发团队整体强于国内其他同行,但其仍沿袭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销售费用无论是营收占比还是绝对额,均碾压研发投入。本就难以做大做强的医疗器械行业,迈瑞医疗在饱受美誉之后仍想要站稳创业板龙头,自然就更需要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相关人士表示,此外,无论是医药还是医疗,行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市场。但由于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欠缺,研发能力不足,业绩增长依靠营销,依然是整个行业的短板。若是迈瑞只顾短期利益,而不看重长期回报,其"医疗界华为"名头必将幻灭。

境外业绩连年亏损

迈瑞医疗此次大规模解约应届生事件,距其回归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已两月有余。

此前,迈瑞医疗登陆A股时不仅以48.8元/股的发行价荣登2018年创业板"最贵新股",更是以57.5亿元的募资净额超越"创业板第一股"的宁德时代,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融资。

据了解,"创业板第一股"的名号先后多次易主,乐视网、华大基因、温氏股份等也曾享誉此美名,不过目前部分企业已经被打回了原形。

值得一提的是,据赛柏蓝器械报道,梳理迈瑞医疗股权关系及营收数据发现,迈瑞全球(香港)承揽着迈瑞医疗66%的境外经营大权。对于其境外业务,迈瑞医疗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里提到,"公司未来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市场的拓展情况"。

然而,据了解,观察迈瑞医疗近年来的销售情况可以发现,尽管迈瑞医疗在国内每年大幅盈利,但境外业务自2016年以来却连年亏损,境外子公司净利润也多为亏损状态。

据梳理,2016年,迈瑞医疗公布的39家境外子公司中,有22家亏损,合计亏损3.33亿元;3家未给出净利润数据;仅14家盈利,共计盈利0.32亿元。2016年境外公司合计亏损3.01亿元。2017年,公布的36家境外子公司中,有16家亏损,合计亏损3.28亿元;1家未给出净利润数据;19家盈利,合计仅盈利0.22亿元。2017年境外公司合计亏损3.06亿元。

此外,迈瑞医疗2018年三季报也公布了相当亮眼的业绩:实现营收102.8亿元,同比增长23.19%;实现归母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

相关人士表示,单从业绩上来看,着实相当亮眼。不过亮眼的背后,也存在相关隐忧。就像此次"解约门"一样,引媒体质疑秋招扩招实则为上市造势,旨在粉饰其业绩。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chanye/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