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2018业绩双降 低温“领鲜”战略急需明星单品证明(多图)

林辰/文

光明乳业的2018似乎过的并不"光明"。

昨日晚间,光明乳业发布2018财报,出现了罕见的业绩双降:年营收209.86亿元,同比下滑4.71%;归母净利润3.42亿元,同比近乎腰斩般下降44.87%。这一数字不仅表明光明乳业在第四季度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单季亏损,也致使光明在去年四个季度内,除第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有12.25%的同比增长,其他三个季度均处下降趋势,且幅度由-28.55%连续翻倍至-157.16%。

根据光明年报的解释,第四季度出现5205万元的亏损,主要是对价值1.581亿元的资产减值进行了计提。具体包括3412万元的应收账款,1848万元的存货,8613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以及144.87万元的商誉等。

如果说,第四季度的业绩变脸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原因。那全年营收仅完成计划中的91%,归母净利润只有规划内的53%,经营性现金流更是出现两位数下降,则说明光明在2018确实遇到了不可小觑的困境。

根据年报披露,占据光明营收近6成,同时也是毛利率最高的液态奶业务,全年营收下滑近10%。而在光明四大品类中,产销量均排首位的酸奶产品,在去年也出现了产销量双双下滑,库存相应大涨26%的危机。值得注意是,光明在年报中,也特别提及,受常温产品受到市场竞争影响,导致销售收入比经营计划减少,是此次业绩双降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莫斯利安曾为国内常温酸奶首开先河。2011-2015年,其始终一骑绝尘占据国内这一市场的第一位置,但自从于2015年出现销量下滑后,即便在当年拿下58.74亿元的销售额,莫斯利安的风头开始逐渐被安慕希等产品夺去。目前,安慕希在2018销售额已达170亿元,稳坐第一宝座。而莫斯利安已经连续数年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中金则在此次光明年报发布后,作出评估:预计液态奶莫斯利安的2018收入出现双位数下滑。

不过,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光明认为常温酸奶的市场已接近于饱和,市场增量有限,已将重心转向低温、鲜奶等其他高毛利领域。而近半年,光明的确对外频频出手。根据公告披露,去年9月,光明花费近3千万元收购上海梅林持有的牛奶棚66.27%股权。公开信息显示,牛奶棚旗下主营糕点类、预包装食品,作为上海本地著名的糕点品牌,参与了去年上海进博会的备餐供应。

同样在去年年底,光明宣布斥资1.43亿元收购上海益民一厂全部股权,据悉,益民一厂主要负责冷冻饮品、速冻食品、饼干糖果等食品生产。而据上海某本地公众号披露,标价6元/支的莫斯利安酸奶冰淇淋,将在近期上市。显然,如此"高价"一改以往棒冰1-1.5元的"亲民"策略,但也将为光明冰品带去高额毛利。

乳业分析师宋亮向表示,光明应当加速推进冰品业务,让在华东、华南市场的优势获得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应当整合国内资源,对低温产品进行重点定位推广。因为低温高端白奶和低温高端酸奶的毛利率都非常高。同时推进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完善供应链体系。

而在光明此次披露的年报中,其鲜奶及奶粉业务的确表现不俗。其中鲜奶产销量均获得6%增长,库存下降26%。奶粉业务产销量也获得双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其他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光明斥资3.82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部分股权,切入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而新莱特则是网红A2奶粉的代工厂,去年5月,新莱特收购新西兰乳业公司,就被认为是为提高奶粉灌装能力所进行的产能扩张。而根据光明此次年报披露,新莱特2018年营收41.6亿元,营业利润4.5亿元左右。在光明列举的12家主要参股公司中,均位列第一。

"光明最大的问题不是新品的数量和上市速度,而是缺乏定位准确的大单品。"宋亮在采访中,多次向表达这一观点。的确,相对于一年近6千万元,同比大涨18.18%的研发费用,光明的新品开发不比同行逊色。只是,在高调聚焦低温赛道后,如何真正在"领鲜"领域领先,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大单品来证明。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chanye/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