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峰
作为苏北唯一入选国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城市,盐城近年来一直将融入长三角作为发展主轴。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随“沪动盐城”上海媒体团到盐城市盐都区、城南新区和大丰区参访。从基础设施的便利到前沿科创的应用,盐城近几年抓住产业转型机遇,既引进了一批长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制造业,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并积极加快接轨上海。
“近几年盐城新的规划和设施,都是向上海看齐的。”盐城市委宣传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产业兴市
一个地区要兴盛,靠的还是产业。
盐城是东风悦达起亚总部所在地,所以汽车一直是当地的支柱行业,每年产值占比两成左右。此外,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海岸线,沿海大规模滩涂很适合太阳能、风力发电等的发展,新能源、农副业也在当地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随着人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以及政策的变化,上海、苏南地区的部分产业有转移的需要,尤其是制造业。盐城位于苏北,与长三角核心区距离较近,自然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
就在第一财经记者参访期间,宝武集团宣布在盐城建设世界一流钢铁厂。11月30日下午,盐城市政府与宝武集团在南京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共同新建2000万吨级“绿色、智慧、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宝武集团之所以选择盐城,是看中其在港口、物流、土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今年7月,盐城召开市委全会确立“两海两绿”发展新路径,即“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显然,开放沿海意在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对接的重任主要在盐都区落地。
2015年9月,位于盐城高新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开建。产业园企业生产的智能终端产品琳琅满目,涵盖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视听、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产业园已初步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机、从硬件生产到软件研发的全产业链。
统计数据亦显示,短短3年时间,产业园已招引落户智能终端产业项目70多个,竣工投产项目40多个,有30多家企业成为华为、小米、中兴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2018年有望实现开票销售120亿元以上,手机整机产销3000万部以上。”盐都区宣传部门人士称。
此外,近年来,盐都已先后与上海集成电路、交通电子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新城控股、复旦医疗集团等一批上海企业相继落户。
11月20日,盐都区与上海市闵行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盐城高新区与莘庄工业区签订园区共建补充协议。盐都区委书记、区长吴本辉在协议签订时称,今后盐都区将继续加强与闵行区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交流,抓住产业转移这个“牛鼻子”,全面承接上海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等各类资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的发展如果只依靠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那瓶颈显而易见,更不用提超越了。所以盐城一直想在新兴产业拥有一席之地。
2011年,盐城市城南新区正式设立行政管委会,主打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区内的大数据产业园先后招引落户华为、微软、阿里、国信优易、浪潮、天眼查等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企业30多家,大数据产业链重点项目100个,各类企业总数超300家。
与贵州因气候、地形、自然环境优势有利于大数据存储不同,城南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卢玉恒对第一财经称,盐城的大数据产业主要聚焦在数据的分析、解读与运用,阿里云、华为云在此建立了数据中心,让大数据产业形成“西有贵阳,东有盐城”的格局。
据盐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开票销售319.4亿元,增长32%,仅次于传统支柱行业汽车的450.9亿元。可以预见,智能制造将成为盐城的另一张名片。
接轨上海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第一财经记者在盐城参访期间,从地方政府官员到当地民众,提到上海都会说到即将开通的高铁。今年1月16日,盐通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未来从盐城到上海(东站)不到300公里的路程,通行时间将缩短到一个小时左右。
在盐城“两海两绿”的发展新路径中,“接轨上海”大致可用“人进来、货出去”来形容,包括引进上海企业、人才到盐城落户创业,吸引上海游客到盐城观光,农副产品大量供应上海等。“我们延请了上海的专家,正在规划融入上海的总体方案。”盐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史学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盐城依靠东临黄海的自然条件,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位于盐都区西南郊的大纵湖景区,水质清冽甘甜,不仅是盐城市民生活饮用水的源头,也是大闸蟹蟹苗的育种基地。
景区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来自上海的游客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景区也专门为上海游客定制了旅游服务。
此外,盐城十分看重上海这一广阔的市场。截至目前,盐城在上海设立的农产品(000061,股吧)直销门店达800多家,每年供上海的粮食约100万吨、蔬菜380万吨、禽蛋35万吨、水产品15万吨,年销往上海的农副产品超过500亿元。
大丰区境内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则成为上海域外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产能合作基地,生产和供应上海15%的鲜奶、12%的优质大米、8%的瘦肉型生猪、3%的淡水产品,一直充当着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
不仅如此,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大势,“飞地”内还新建了一个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比照省级开发区管理,定位生态智造,力图建成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上海先进制造业域外产能基地、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集聚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杨一峰介绍,集聚区目前定位在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而且,盐城还把“飞地”这一概念延伸至整个大丰区,从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引进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科技农业和特色旅游等方面、全方位一体化接轨上海。
去年12月19日,大丰区与光明食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共建副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优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共同推进城市及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除了大丰区,盐城其他地区也成为不少上海人的农副产品来源地,例如位于盐城最南面的东台市,农业同样是优势产业。东台市宣传部长周爱东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已成为代表东台农业特色发展的四大品牌,也是上海人所钟爱的。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