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开发商们开始陆陆续续对外公布过去一年的销售数据。1月4日,碧桂园也紧跟脚步,披露了2018年的成绩单。
过去一年,碧桂园共实现权益销售金额5018.8亿元,同比增长31.25%;权益合同销售建面54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06%。
碧桂园似乎有意在控制节奏,12月单月,碧桂园的权益合同销售金额仅为121.4亿元,这也是碧桂园2018年销售金额最少的一个月,此前,销售最少的八月,其权益金额也达到了313.3亿元。
自2018年7月“质量门”事件后,碧桂园就开始只公布权益销售金额,5018.8亿元显然不是碧桂园的全部实力。但即使单用权益销售金额相比,碧桂园也是前三强中增长最快的。万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其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069亿元,同比增长14.54%。而克而瑞数据显示,恒大2018年全年销售金额为5511亿元,同比增长10%。
2017年,凭借着5508亿元的销售总额,碧桂园成功摘下了行业第一宝座。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销售总额4124.9亿元,将排名第二、销售额3046.6亿元的万科远远甩在身后,虽然下半年开始只公布权益销售金额,但多个榜单数据均显示,碧桂园2018全年销售总额已经突破7000亿元,依然稳居第一。
登顶行业第一之后,杨国强开始着手碧桂园的转型。回顾碧桂园的2018年,可以简单总结为:地产主业放慢速度,多元化业务加大投入。
在楼市成交惨淡、融资困难、施工事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路狂奔的碧桂园第一次传出了要放慢速度的声音。2018年7月,媒体报道,碧桂园一直奉行的三四线全覆盖战略被叫停,一切工作围绕现金流转,合作项目中不做不能“操盘”的项目。
同年8月的中期业绩会上,总裁莫斌也是言必及“放慢速度”。“主席定的主基调是行稳致远,我们会腾出时间做好管控”、“主席在中期报告中专门强调提质控速,我们有计划有措施在做这项工作”、“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发展稳一点。”
据投资者透露,莫斌当时还给出了具体的“控速措施”:全年拿地支出将从4000亿元调至3000亿元,相比上半年70%的去化率,下半年的指标在60%;全年结算面积从原来的4100万平方米调整至3700万平方米,但是毛利率的预期不会变,维持在26-27%。
一方面主动踩下房地产主业的刹车键,另一方面,碧桂园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多元化转型。
2018年以来,碧桂园多次对外宣布进军机器人、农业等新业务。为此,杨国强还亲自带队到荷兰、以色列考察现代农业,学习电脑了解机器人,同时力邀华大基因梅永红出任碧桂园农业控股公司总裁,以及机器人领域公认的专家型高管沈岗担任碧桂园机器人业务总裁。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新业务的发展,碧桂园内部也进行了频密的人事调整。2018年12月7日,碧桂园宣布,杨惠妍由该公司副主席调任为联席主席。擢升之后,杨惠妍将负责协助杨国强处理碧桂园日常工作,并负责战略投资及基于现有业务的新业务探索,例如新零售。
碧桂园直言,集团近年来业务稳健增长,并积极探索农业、机器人等新业务板块,设置联席主席有利于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作。
而在公布全年销售业绩的同一天,碧桂园对旗下六位高管进行了职位调整,其中张志远的集团副总裁职责不变,但不再分管甘肃、兰碧、宁夏、青藏、新疆区域,改任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执行总裁;朱剑敏保持集团副总裁职责不变,改任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叶剑清的集团副总裁、海南区域总裁职责不变,兼任碧桂园农业控股公司执行总裁。
让地产主业与新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是碧桂园本次人事地震的主要考虑。碧桂园方面也表示,此番人事调整将多位集团副总裁调入机器人、现代农业公司,足以体现集团对上述业务的高度重视,将更多成熟力量注入新业务,也有利于主营业务与新业务之间深度融合与协同。
除此之外,本次调整还包括原集团常务副总裁、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程光煜职责不变,兼任投资策划中心总经理;杨翠珑的集团副总裁职责不变,改任集团总设计师,分管集团设计体系;而黄宇奘在原集团副总裁职责不变的情况下,改任集团成本管理中心总经理。
在地产圈,多元化发展早已不是新鲜事,每一家开发商都盼望能为房地产业务找到补充或协助,至于成果如何,时间会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 HN666)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