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即将迎来开发建设阶段【组图】

  本报记者 邵志媛报道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目前,蓝图绘就,鼙鼓已经响起。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以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为主题的发布会上,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与雄安相关政策的起草始末,以及雄安新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据了解,此次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以及任丘市鄚州镇等4个乡镇,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2年。

  而且,规划明确提出:雄安新区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位于容城、安新交界处的起步区是新区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陈刚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很快会转入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林念修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规划印发实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两翼”,规划建设正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疏解退出北京一般制造业企业2600多家,疏解提升市场700多个;交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率先突破,打通扩容“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出台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雄安新区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要高于其他国家级新区,旨在探索一条绿色化、创新性、协调式、开放型的发展新模式。”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创系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说:“雄安新区的建设,是纠正城市化道路上的偏差、现代化道路上的偏差,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偏差。”

  “首先,雄安新区处于北京、石家庄、河北、济南间的中介性区域,能够缓解平衡过去几十年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其次,过去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把工业化理解为城市化,把城市化理解为大城市化,中心县以上的地区经济发展很好,唯独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那一块地区发展却不是太好。然后,以前新区都会挨着城市而建,经济发展也围着城市发展,当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的饱和,必然会出现资源损失,雄安新区不仅仅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而且能够校正多年来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带来的偏差,为未来经济寻求新的增长模式。”曹和平说道。

  根据《总体规划》,到2020年,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到2022年,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为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蓝图已经绘好,至于下一步如何确保落地,曹和平指出,雄安新区应立足于现实,瞄准于未来。一方面,要探索疏解特大城市规模、人口集聚密集,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模式。立足于经济发展现实,不能超越。另一方面,未来经济模式是数字经济支持下的互联网和智慧智能经济,这种经济形势也需要原来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合。此外,基础设施的建立,也需要将创新、绿色、和谐、共享作为切入点。

(责任编辑:唐明梅 )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jinrong/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