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省份主动为GDP降速并非坏事(图)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胡印斌

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随之对外披露。与2018年相比,20多个省份调低了今年GDP的目标数值,其中,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经济增速冠军的贵州,今年主动退出了“两位数增速阵营”,年度目标从去年的10%左右降为9%左右。其他,四川、河北、云南、甘肃、西藏等省份保持了持平,海南、湖北两个省的GDP目标略有上调。

20多个省份主动调低了今年的GDP目标数值,意味深长。

无论是下调最少的山西省的0.2%左右,还是幅度最大的重庆市下调2.5%,体现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都是惊心动魄的大事。毕竟,随着各地GDP总量盘子越来越大,仅5省GDP总量未逾万亿,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给地方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各地主动下调GDP目标数值,与经济下行趋势未见根本缓解有关。

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央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仍在持续,新旧动力转换仍在进行,旧的风险仍未排除,新的风险特别是跨市场、跨部门、跨地域风险逐步凸显。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外部环境的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此外,GDP目标下调也表明,以往的高速发展确实带有一定水分,此番下调不排除有挤水分的因素。

以重庆市为例,今年的GDP目标为6%,而去年的目标值则为8.5%,尽管去年重庆实际完成的GDP增速为6%,但今年的设定显然更克制、更务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下滑?其实,除了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之外,也与数据存在水分有关。

今年1月14日《重庆日报》发表《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文,其中提及,重庆过去的高速增长背后,有“个别干部和地区存在经济指标弄虚作假”的因素。

这种情形并非重庆一地为然。在东北三省,甚至在山东都存在一定的水分。这固然与地方政府的GDP迷信有关,但也与这些地方国有经济比重更大,而与民营经济相比,国企领导人更有虚报指标的热情。

此次普遍下调,数据或许比以往难看,但却显然更真实,更符合地方实际,从而也能够为地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根本还在于找到发展的“燃点”。

以去年GDP前三甲的广东、江苏、山东为例,各有高招。比如,广东提出,加快编制大湾区建设专项规划,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600405)。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而山东除了提出具体的经济目标之外,更是刀刃向内,明确提出切实提高行政效率。2月11日,节后开工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就在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呼吁,要求重用“李云龙式”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

此外,河北省也在2月11日召开全省“三深化三提升”大会,要求各级干部深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从山东、河北的做法引发广泛共鸣可知,在当下,强力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必须看到,目标下调了,只是为了让步子走得更稳健,工作标准不能下调,工作作风不能松懈。说到底,GDP增速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急功近利。各地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把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高恒涛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jinrong/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