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M2同比增长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1%。前2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4.1万亿元,同比多增3748亿元;社融新增5.3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央行2月11日解读称,社融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均高于2018年末,连续下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为2019年经济金融开局提供保障。总体看,主要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的影响,是稳健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
表内外因素共促社融增速回升
2月末,M2同比增长8%。“今年M2增速继续保持平稳是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同时,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表内信贷、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较多,推动M2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前两个月,表内贷款增加4.1万亿元,同比多增3748亿元;债券投资增加8727亿元,同比多增7715亿元;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8329亿元,同比多增3702亿元。”央行表示。
2月末,M1同比增长2%,增速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央行指出,1月份M1增速较低主要是1月底临近春节,处于企业发放薪金的高峰期,当月单位活期存款大幅减少。但这一情况在2月已明显改善。整体看,M1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
2月末,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1%,增速连续两个月高于去年末。“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出现回升,主要是由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债券融资大幅增加、委托贷款降幅缩小等推动。”央行指出,“总体上说,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的影响。”
“当月社融增量虽同比有所下降,但因春节效应,有必要将前两个月作为整体进行分析。1-2月社融增量累计为5.31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从结构上看,表内信贷投放较强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回暖是社融保持平稳的重要支撑;表外融资萎缩趋势明显放缓且出现分化,前两个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217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1208亿元,同比少减251亿元,下降态势明显放缓;信托贷款恢复正增长,前两个月累计新增308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累计新增683亿元。从直接融资看,企业债券融资5546亿元,同比多增3740亿元,债券市场回暖势头良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2859亿元,同比多增2751亿元,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持续加大;股票融资408亿元。”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
央行表示,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三项表外融资降幅显著收窄,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货币政策加强前瞻性的预调微调,与金融监管政策也加强了协调配合;二是金融机构逐步适应资管新规要求,持有表外资产正在出清;三是表外融资集中到期规模逐步减少,合规的表外融资业务保持正常增长。
温彬指出,未来,表外融资萎缩态势有望放缓,信贷、债券、股票三支箭将逐渐成为社融企稳的重要支撑。
中金公司分析员陈健恒表示,由于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社融增速尚难言见底。“2018年房地产各种直接相关的融资需求(包括居民房贷、表内开发贷和保障房贷款以及表外开发商的各种花色融资)占整体社融增量60%以上,房地产相关融资已是中国最大的融资需求来源。一旦房地产销量和开发商拿地量回落,房地产的融资需求萎缩都将压制社融的反弹。”陈健恒指出,“基建本身难以推高社融和M2增速,何况基建本身仍受制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能升高。”货币政策灵活度可能加大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858亿元,同比多增465亿元;前2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11万亿元,同比多增3748亿元。温彬指出,前2个月票据累计新增6855亿元,同比多增7283亿元,远高于过去3年同期均值,票据已成为新增贷款中的重要力量。
“1月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加8946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2月这一情况逆转,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下降140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169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103亿元。”央行表示,“1月无论是票据融资,还是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均大幅增长,有其特定原因。一是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企业用票积极性提高。二是临近春节,企业间结算多,季节性因素推高票据增长。三是贷款额度相对宽松,一些银行加大票据营销力度。另外,市场上出现一些套利情况。2月票据业务量快速下降主要源于季节性因素。2月正值春节假期,工作日短,企业结算需求少些,开票需求自然也少些,同时亦是社融规模增长的传统‘小月’。另外,1月对银行承兑汇票增长的诸多推动作用也在减弱。”
“因此,不宜以单月数据看待票据业务情况。1-2月累计,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长753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685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83亿元。整体看,今年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加强的。”央行指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强,融资成本相对低,优势较明显,特别是小微、民企受益较多,无论是票据融资还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均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发展,同时也不会容忍票据融资套利情况。未来还需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一方面居民短期消费贷减少3亿元,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9195亿元,占比22.34%,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3.41万亿元,占比82.95%,比去年同期提升15.4个百分点,反映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温彬指出。
“总体看,随着去年及年初多次降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金融数据整体保持平稳。”温彬表示,“下一步,随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阶段性进展,美联储加息预期明显弱化,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逐渐转‘鸽’,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灵活度进一步增加,预计央行一方面会继续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有望再次启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即通过调降OMO、MLF、TMLF等政策利率的方式降息,同时逐渐建立从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的有效机制,有效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3月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要把货币信贷的数据拉长时间看,在一个时点上要看加权平均数,在一个时间序列上要看移动平均数,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
易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没有变,要体现逆周期的调节,同时在总量上要松紧适度,而今年的“松紧适度”就是要把M2和社融规模的增速大体上和名义GDP的增速保持一致;另外,在结构上更加优化,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最后,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兼顾内外平衡。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