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贸强国 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

  本报评论员欧阳觅剑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钟山多次提到“经贸强国”和“贸易强国”。他指出,我国已经成为经贸大国,但仍然是“大而不强”。商务部规划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20年前,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推进经贸强国的进程。2035年前,基本建成经贸强国。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这个规划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是相契合的。经贸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那么,用什么标准衡量经贸强国是否建成呢?衡量贸易大国的标准是明确而清晰的。钟山部长指出,我国已经成为经贸大国,主要是基于我国的消费、外贸、外资和对外投资指标都已经居世界前列。从经贸大国到经贸强国,是一个飞跃,衡量标准应该是不同的,建成经贸强国的目标显然不是通过继续扩大消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就能实现的。在记者会上,钟山部长提出了建设经贸强国的六项主要任务和八大行动计划,但没有说明何谓经贸大国,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直观地理解,大国是指数量全球领先,强国则是指质量全球领先。也因如此,从经贸大国向经贸强国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那么,上述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何评估经贸的质量?但这仍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都居于前列,显示了非常强的竞争力,为什么说仍然是“大而不强”呢?

  一种很常见的观点是,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还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创新能力也不强,所以说是“大而不强”。那状况与我国相反的美国——创新能力强、居于附加值高的环节——算是贸易强国吗?美国相当一部分人对其贸易状况是不满意的,包括现任总统特朗普在内,认为美国一部分人因为国际贸易而失去了工作。那么,美国在全球贸易中也很难说“强”,至少不能说是“好”。而如果不“好”,那“强”就是没意义的。

  美国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者,整体而言,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获得了最多的利益,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对国际贸易不满意,原因在于利益的分配并不平衡,例如金融和IT(创新能力最强)是从全球获利的部门,而制造业却在萎缩。不平衡发展是美国在全球贸易中难说“强”的关键原因。

  我国经贸仍然“大而不强”的关键原因也在于不平衡。表现之一是国际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45%左右,而进出口只占全国15%。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占比较高,由于劳动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了我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分配不平衡。我国将政策等很多的资源向外经贸倾斜,但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收益,也是一种不平衡。

  这一番反思之后,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衡量经贸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经贸发展是否平衡、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经贸强国也应该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努力,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编辑李靖云)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zhengquan/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