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黄芳
昨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公布了51位派驻机构及合署办公的内设机构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名单。
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议程时提到,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因此,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51位纪检组长名单尤为引人关注。
自2004年始,中纪委派驻机构由此前的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改为受上级纪委“统一管理,直接领导”,但在反腐专家们看来,由于物权、财权仍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实属“半同体、半异体监督”,这限制了其监督职能的发挥。
相较于十年前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监察体制”,前述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明确地突出三中全会“改革纪检体制”之意,这被专家们普遍认为纪检制度将有政策性改变,而其中派驻纪检机构由“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转变则被视为是改革趋势。
“老鼠监督猫”
弊端显而易见
中纪委派驻机构的工作职责是:监督检查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维护党的政治纪律,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以及经批准,初步核实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参与调查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调查驻在部门司局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等。
但事实上,派驻机构监督职能的发挥长期受限于其“半独立”的管理方式。中纪委派驻机构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甚至由于同级党委掌握人事、工资、福利发放等权利,更占据主导地位,派驻机构纪委受制于同级党委,这种管理模式被戏称为“老鼠监督猫”,“双重领导”弊端显而易见。
对派驻机构的改革起源于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任务。2004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强调了“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
200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对36个双派驻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2005年,又对20个单派驻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改革后派驻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人事关系上将归中纪委单一管辖,但工资、福利待遇仍由同级党委负责。在专家们看来,此次改革并不彻底。反腐专家李永忠认为,上级纪委的领导最多体现在对下级班子成员的任用上。在实践中,做什么事情,通常由上级纪委拟定,但具体怎么做,则多由同级党委决定。
“人事”和“工资”分属两边的情况也令纪检人员感觉“尴尬”。有派驻机构内部人士表示,“有种腰板直不起来的感觉,派驻机构监督驻在部门,却要从驻在部门领取工资和福利。”这增加了监督的难度。
“半同体监督”
三中全会或破题
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日期时提出的“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被专家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进行纪委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
李永忠认为,派驻机构当前“半同体、半异体”变成“异体监督”是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学者认为,应将现有的纪委提高一级,由上级纪委监督下级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则认为,把分布在全国的纪检、检察院反贪局等反腐机构整合,搞纪检体制“大部制”改革,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并简化层级,或是破题反腐的关键。
多有基层、地方、
部委工作完整履历
从51人纪检组长名单上看,以“50后”中年干部为主;他们多有基层、地方、部委工作的完整履历。驻最高检纪检组长莫文秀曾担任多年的县委书记;驻发改委纪检组组长刘晓滨则是高校干部出身,此后调职化学工业部,并先后在中央企业工委办公室、国资委等部委工作,此后任职宁夏党委常委。
51人中,有多人有丰富的纪检工作经验,如教育部纪检组长王立英在派驻教育部前,曾在新闻出版署担任纪检组长;司法部纪检组长韩亨林此前曾任中央纪委第五纪检监察室主任。另外,多位纪检组长曾长年从事干部管理工作,教育部纪检组长王立英、人民日报纪检组长蒲增繁此前都曾任中宣部干部局局长;司法部纪检组长韩亨林曾在中纪委干部室任职达十年之久。
专业背景的“专家型”纪检组长在名单中尤为引人瞩目,如外交部纪委书记谢杭生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不仅在中国人民银行从事金融研究和管理职务长达15年,并在外交部先后担任多个国家的驻外大使。
明年元旦春节
加强落实八项规定
另据央视昨日报道,自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14839起,处理16699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721人。中央纪委已对22起典型案例作了全国通报,目前正在研究加强对明年元旦、春节期间落实八项规定的监督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