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谁能给中国人带来真正保险的感觉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有几个重要的日子注定会载入中国保险业的大事记。

2001年12月12日,七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得在中国内地的营业执照;

2001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公布;

2002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2002年2月26日,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开业;……

入世给发展变革中的中国带来了许多悬念,保险业是其中一个。在那个历史性时刻之后,走近关注已久的洋保险,发现仍然是一种大门虚掩的感觉:看到一些,却看不真切。

欧盟保险:对新条例有点意见

德凯陆先生的两张名片分别是他的两个身份,一张是德国格宁保险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这张名片,他从1995年起就一直用着;另一张是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去年年末,作为“主席”的德凯陆做了件重要工作,主持撰写《中国欧盟商会保险工作组建议书》,在中国正式入世前夕递交给中国政府。这份建议书中提出了如“执照的颁发缺少透明度”等若干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与保监会保持对话,在有关监管方面的变化实施之前,讨论其影响”等一些建议。

一周前,当记者采访德凯陆时,他又一次以“主席”身份刚完成又一份建议书,针对的是2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对其中大约十项条款,向中国保监会等部门提出进一步“澄清”的请求。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您和您的一些同行对保监会的条例有一些看法,而且已经形成了书面意见?

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德凯陆

德凯陆:这个条例在2001年12月22日公布,我们对公布条例的这个时间就有看法。那段时间,几乎所有欧盟保险公司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圣诞节假期,大家根本没有时间来对新颁布的条例参与意见。听说有些别的行业就做得很好,先让业内有代表性公司了解条例草案,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研讨协商后才开始生效。但中国保监会似乎做得没有这样好。按照规定,这个“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已经在2月1日开始生效,可我们正在研究这个条例。我们准备把意见向中国保监会反映,欧盟委员会也会得到这份意见书。

三联生活周刊:据您了解,欧盟商会旗下的保险公司对新近实施的这个条例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德凯陆:条例中有几处规定不十分清楚,例如,第五条,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区,由中国保监会按照有关规定确定。这是否意味外国保险公司所获得的是一个地区的许可呢?如果是这样,保险公司是否可以在整个地区开展保险业务?但实际情况是,外国保险公司只允许在规定的几个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和佛山从事保险业务。条例第38条规定: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管理,新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请问,如果多项法律、法规起冲突,谁适用?哪些项规定已失效?没有下文。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在新条例中,合资和独资公司注册资本提高到2亿人民币,这是为什么?

德凯陆:我们对此也非常不明白,以前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注册的资本为1亿人民币,现在提高到2亿元。我认为,2亿人民币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太高,因为有国外总公司会承担分公司的一切责任;而目前一个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的营运范围只能在一个城市。这样看来,要求一个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有如此高的运营资金是不必要的。新的条例还规定,中国保监会还可以提高外资保险公司的注册和运营资本,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呢?

三联生活周刊:注册资金提高后,外资保险公的业务范围是否扩大了?

德凯陆:情况正好相反,在条例的第20条中规定,外资保险公司不得与有关联企业从事再保险的分出或者分入业务,资产买卖或者其他交易也不允许。财产保险公司其实对再保险业务的分出分入是非常依赖的,一个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特别是非寿险公司)应该可以与其国外的总部做再保险业务的分出和分入,这是因为该分公司是其总部的延伸,不是一个独立法律实体。中国国内保险公司的分公司都与其总部有上述业务往来。根据国民待遇条款,外国公司也应享有同样权利。这种业务往来可以降低被保险人的风险和保护被保险者的利益。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应该可以与其姊妹公司从事再保险业务往来。另外,合资寿险公司也需要其合作伙伴国外总部提供的再保险。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对外资保险公司会有这样的规定。

三联生活周刊:欧盟有很多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设了代表处,也有几个公司已经开始营业,可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德凯陆:欧盟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与美国比相对要差一些,这也是当初欧盟与中国入世谈判时最引人注意的话题之一。尽管欧盟在中国设立有40个代表处,但一段时间里只有3家公司得到营业许可,而且都是合资公司。在最新被准入的外国公司中,欧盟也只有6家,整个欧盟公п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还不足0.5%。■

安联保险:我们算是先行者

欧洲第一大保险公司德国安联北京代表处坐落在号称德国中心的燕莎商务中心写字楼,门口除了安联的标志雄鹰外还有一个秦俑,看来这个世界顶级的保险公司也慢慢接受了中国文化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是安联驻中国总代表陆明轩博士,他是70年代最早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之一,当年的博士论文居然是论述关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汉语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帮手。1994年,他被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派往中国,在北京任安联保险的首席代表,为安联在上海的那本营业执照付出了很多努力。1998年,他被调到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和柏林担任安联与政府沟通代表。两年后,陆明轩再次返回中国担任安联驻中国总代表,原总代表回到德国柏林接替的正是他原来的位置——安联驻柏林政府代表。这次换防恰逢中国入世前夕,中国保险市场面临历史性开放。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2月8日,中德合资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约兹姆·韦伯汉和其他外资保险公司的“洋代表”首次被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加入世贸以后保险市场的新变化?

安联保险公司驻中国总代表陆明轩

陆明轩:事实上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国保险公司的态度在去年9月已经有不同。2001年9月,保监会给包括安联在内的几家外国保险公司发放了人寿保险准许营业的执照,营业范围是除上海外的一个中国城市。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保险市场这一开放的动作。

目前,我们正积极准备在广州开设第二家安联保险公司。当然所有的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目的是要赢利,因此对安联来说,重要的不是公司规模和数量,而是服务质量和利润。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安联保险最近增大了媒体广告的投入量,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陆明轩:安联公司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一批广告。安联保险在北京的代表处因为受到身份限制,只能做形象广告,每年广告投入量保持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机场快速路上有很多国际化公司的广告牌,例如微软、IBM、ABB等15家公司,安联也安装了同样大小的广告牌。对我们这样的代表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广告,我们为制造这个广告牌投入了8万多美元。但这块牌子在2001年2月被市政府的主管部门通知撤掉,说是有碍市容,尽管我们是得到了补偿,但这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三联生活周刊:安联保险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现状如何?能否透露一些将来的计划?

陆明轩:安联较其他等待在华经营保险第一张牌照的欧洲同行,应该说是幸运的,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算是先行者。早在1997年,安联已获得在华经营寿险的牌照,并与中资保险公司上海大众合资组建了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安联大众。1999年1月,安联就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在华经营非寿险业务牌照的申请。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份额业务,重要的是还积累了一些在中国做市场的经验和人才。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步放开,安联还要更有作为。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可以把安联驻北京的总代表处的主要工作介绍一下吗?

陆明轩:我的中国总代表头衔是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设定的,目的是为与中国保监会更好地协调工作。作为安联在中国的总代表处,我们的工作是协调与中国官方的关系,为将来从事保险业务作准备;加强与中国保险公司联系,协调与客户关系;在中国举办一些保险知识讲座,为中国保险业介绍和提供技术帮助。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加强与当地保险公司的联系,安联同时也是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公司,我们必须与中国的保险公司保持经常的联络。安联在北京的身份是代表处,没有从事再保险业务的权利,但有许多客户会向我们咨询再保险业务。安联在香港有一个综合协调亚洲再保险业务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把客户的一些保险需求及时传送给相应部门。安联中国这些年与上海同济大学开办了保险研究专业,也积极为中国有关保险法规条例制定提供德国相关的经验和翻译资料。当然安联也积极致力于加强与中国保险业同行和国外的交流,向中国同行介绍不断出现的保险新产品及与保险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等。帮助和联系中国官方机构与德国相关机构的接触与交流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方面。■

美国大都会:入世后拿到通行证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后,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几家国外保险公司拿到了期待已久的营业执照,获准在中国开展或扩大业务。对守候在中国保险市场门口6年之久的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首次获得进入中国市场“通行证”,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情,总裁威廉·托比塔曾经用“喜出望外”表达自己的心情,还即兴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三联生活周刊:在结束了在中国近6年的守候岁月后,大都会下一步有何准备?

威廉.托比塔:我们需要按照规定找一位内资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后,争取在最短时间里向中国百姓卖出自己的保单。我们的合资伙伴仍没有确定下来,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和几个潜在的合作方进行商议阶段,我希望在未来的几个月当中能够完成合作伙伴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什么样的合作方是你理想中的伙伴?

威廉.托比塔:我们理想中的合作伙伴应该首先具有友善、诚实、直率的优良品质;第二要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第三是希望他能够愿意更多学习保险方面的知识,因为我们选择的潜在合作伙伴可能不是保险公司;第四是希望他能够有很强的耐心,因为保险公司是一个长期的行业。我们需要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中国本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而并不一定要了解保险业。因为我们非常了解保险业,我们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带来其他领域的专长。

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过去两个月后,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国贸大厦36层的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首席代表马思中先生再次谈到两个多月前拿到营业执照的心情。

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马思中

马思中:首先我得纠正一种说法,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拿到的并不是人们传说的营业执照,而是允许在中国的一个保险开放城市组建合资寿险公司的许可。按照2002年2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国保险公司在得到许可之日起,一年内要完成合资公司的组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经保监会批准再延长3个月。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看看那张具有历史意义的营业许可证吗?

马思中:其实得到的就是一个允许组建公司的通知,很遗憾,那张纸快递到美国纽约的总部那里去了,因为保监会需要总公司老板的签字,现在还没有回来。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用了多长时间、花费了多少资金才拿到了这个许可?

马思中:我们从1995年就在北京开设代表处,算起来也有6年时间了。其实在中国入世前夕,我们的国外同行就都在猜测谁能最先得到保险许可,当时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感觉不错,这张许可证也该轮到我们了。但说实话,在没有拿到之前谁也没有绝对把握。有趣的是,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真的就在中国入世时候拿到了许可证。

至于在中国的花费,“大都会”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在南开大学赞助了为期6个月的保险精算培训,赞助了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向中国财经大学捐款,设立了“大都会人寿奖学金”,同时也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人才培训赞助等。直接和间接投入超过了1亿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拿到组建合资保险公司通知的几个月都在忙些什么?

马思中:主要工作当然仍然是找到一家合适的中国公司。目前正处在准备阶段,申请组建公司的报告暂时还没有递交到中国保监会,因此还不能透露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已经拿到组建公司许可,为何还没有准备好申请报告呢?

马思中:申请营业执照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这里包括公司的章程、资产证明、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认证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组织起一支训练有素的推销员队伍,要在本地招募高素质专业人员,还要按照总公司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训。职业道德的培训将很重要,保险产品不像汽车、电脑等简单商品,需要我们的专业人员去推销。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前景如何?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马思中:我们非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道理很简单,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中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也是最快的。中国保险市场这块蛋糕非常大。至于竞争对手,有很多,现在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有众多外资保险公司上场,但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能利用好100多年的经验和理财方面的能力,在中国取得好的业绩应该没有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贵公司在к中国市场的产品定位是什么?

马思中:大都会人寿从1863年起就已经开始经营保险业务,我们深知什么是好的保险,因此,我们会与客户坐在一起,研究他们的需求。我们认为最有必要的保险才是最好的保险,价格不是惟一决定保险好坏的标准。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口号历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在中国的产品定位也一定是与总公司一致的。在中国的产品将是大多数人需要的。■

外滩17号,友邦的中国传奇

在著名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17号友邦大厦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从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到苏州河北的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一共有24座大楼,它们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幢幢建筑都有一段传奇。而1923年落成的外滩17号则和保险业有着一段特殊渊源。

外滩17号最初是上海字林西报大楼,至今大理石门楣上还有该报的狮马标记。大楼坐落在新月形外滩的凹势里,这在风水大师眼里,有着“聚宝盆”之吉相。大厦正立面中部装饰着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进门处曾有两座石雕女神像,据说出自意大利雕塑家之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底层外墙面用花岗石砌筑,大厦内部地坪大部分铺白大理石,装潢颇为气派。

1919年,27岁的美国人史带先生来到上海开办美国国际集团(AIG)。1931年,史带先生又在字林西报大楼4楼租借了一小间办公室,开始向上海和亚洲人提供寿险服务,这就是友邦保险公司创立之初的情景。这也是第一家向中国人提供承保的西方保险公司。之后几十年,这家发祥于上海滩的美国集团,家业扩展到香港地区,再打到美国纽约,成为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0多个机构的金融保险巨头。

1992年,友邦保险公司获得中国开放外资保险的第一张经营许可证,同年9月25日,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成立。这个“成立”对于友邦来说显然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登陆,又是重归。为此,美国国际集团在世界大城市的主要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广告最醒目的设计就是——“回老家”,三个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重新在沪开业的第二年,美国国际集团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置换外滩17号大楼的申请(上海解放后,大楼被接管为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1957年市房地局管理后,租给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驻沪办事处等单位)。1996年,获准并将大楼改名为“友邦大厦”,友邦保险又搬到上海外滩17号大楼,租赁期为30年,成为第一批迁回上海外滩旧址的外国商业机构之一。

美国友邦保险中国区执行总监с、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徐正广对记者说:“中国入世,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开始人们很好奇,然后研究我们。中间有过误解,但现在人们已经了解了友邦保险。”

2001年12月,七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得在中国内地的营业执照,其中美国国际同时获得了在北京、苏州设立分公司的两张牌照。美国国际旗下的友邦保险将成为第一个获得北京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
据了解,所有需要提交保监会的文件材料友邦都已准备好,最快个把月就会出结果,如果审批过程顺利,友邦保险预计将在今年6月左右即可向北京百姓开出自己的保单。有报道称徐正广已经透露“初步确定将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安在国贸桥边、公司不很密集的某幢大厦里”。徐正广还说,“北京保险市场的基础好,我们非常看好其丰厚的资源和未来的潜力。”■

0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三联中读App,注册就有红包哦!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燃Ran”、“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登录 注册 退出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立冬》现已上线即刻前往 App Store 搜索“三联生活节气”体验更多精彩。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霜降》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寒露》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秋分》

生活热点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微博@三联生活周刊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τ微信:lifeweek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扫描下载三联中读App

外资保险这样进入中国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zhengquan/1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