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主席卢彩云 我们计划香港员工人数倍增

  特约记者朱丽娜香港报道 

  “我在1995年加入瑞银时,整个香港办公室的员工大约有四五百人,当时财富管理部门的员工仅有四五十人,”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主席、瑞银香港区行政总裁卢彩云5月2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回忆道。

  1964年,瑞银在香港设立代办处,成为首家在亚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瑞士银行。当时代办处只有三个员工。

  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很多外资行纷纷退出了在亚洲的私人银行业务,瑞银则趁着行业低谷逆势扩张,确立了在全球财富管理行业的龙头地位。1996年,渣打将其私人银行部门出售给瑞士银行(SwissBank),后者随后被瑞银收购。

  卢彩云坦言,此次收购是瑞银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渣打业务重心主要在香港,有很多家族企业客户,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质的客户以及优秀的团队。”

  经过五十余载的发展,目前瑞银在香港的员工已增至约2400人,其中财富管理团队的员工规模达到1000人,在亚洲所有财富管理机构中首屈一指。

  事实上,瑞银的发展脉络与香港以及大中华区财富爆炸式增长密不可分。数据显示,亚洲每隔一日就有一位新亿万富豪诞生。2016年,亚洲亿万富豪的总人数增加近四分之一至637位,有163位新晋亿万富豪。中国的内地亿万富豪人数则净增67位至318位,位居亚洲首位。

  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和国际市场的桥梁,2012年首次超越新加坡成为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私人财富管理公会预计,到2020年,香港将拥有100万至3000万美元净资产的人士将上升至23万,其净资产升约24%达到1.4万亿美元,折合约10.9万亿港元。

  根据《亚洲私人银行家》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亚洲前20大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6.1%至1.55万亿美元。根据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调查显示,香港目前33家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超过8000亿美元,共有约2500名客户经理。

  瑞银逆势扩张:在港员工数计划倍增

  卢彩云在加入瑞银前曾在美国大通银行工作近十年,见证了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起飞。自1995年加入瑞银以来,她曾担任多个高层管理职位,包括超高净值客户亚太区主管,负责建立及发展业务,见证了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的蓬勃发展。

  “对于很多外资机构而言,香港市场是他们进入内地的踏脚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框架,国际化的人才,先天的地理、语言、文化优势,最重要的是背靠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香港市场,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纷纷缩减业务规模,裁减人员。然而,瑞银则保持逆势扩张。“我们计划在2020年的五年内,将香港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同时,我们的九龙办公室将继续扩大,由目前的三层增至四层。”她透露。瑞银香港分行九龙办公室开设于2016年4月,位于尖沙咀北京道一号。

  公开数据显示,香港市场目前已有41家内地基金公司、124家内地证券公司、13家内地保险公司和9家内地私人基金公司。

  作为老牌的外资金融机构,如何看待这些中资机构的加入,是否会对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一场变革?”我们非常欢迎这些内地金融机构的加入,这意味着大家都十分看好财富管理行业的前景,同时整个市场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卢彩云坦言。

  她强调,作为外资金融机构,必须要拥有十分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及独特的价值定位,“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全球化的网络以及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可以连接内地及国际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及平台服务。”

  瑞银集团的总部位于瑞士的苏黎世和巴塞尔,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目前在全球超过52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覆盖所有主要金融中心,所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2万亿瑞郎。

  从财富管理行业来看,她认为,客户在投资方面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国际化,而不再仅是满足于本土市场,而是在海外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及商业拓展;随着财富的累积,客户对于家族财富传承的需求不断增加,家族办公室这些欧美国家行之有效的家族传承机制正在逐渐被亚洲客户所接受。

  搭上中国开放的“顺风车”

  瑞银取得的成功与其对中国市场开放的精准把握不无关系。1989年,中国正式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瑞银率先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处,并在2003年成为首家获得QFII资格的金融机构。

  今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新规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后,瑞银亦是首家外资银行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将旗下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由24.99%增至51%。

  为了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去年12月7日,瑞银宣布与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在前海探索新的财富管理模式。据悉,这家合资公司的另一个合作方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未来将探索智能化财富管理业务。

  同时,卢彩云指出,在2015年底推出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机制后,拓宽跨境销售渠道,加强香港基金及资管业务在区域的影响力及竞争力。“以前我们的大部分基金都是在海外如卢森堡注册,但我们计划未来在香港成立更多的基金,在取得一定的业绩纪录后,便可以向内地市场进行销售。”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北上基金”(在内地销售的香港注册基金)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124.6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南下基金(在香港销售的内地注册基金)资金累计净汇入3.36亿元人民币。

  由于在香港注册的基金才可申请成为互认安排下的基金,基金互认直接鼓励基金经理以香港作为其基金的注册地,打入香港及内地的庞大市场,从而吸引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在港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截至2016年第三季,共有138间机构拥有香港证监会“第9号”资产管理的牌照,同比增加约12%。而香港注册的基金数目亦录得显著增长,截至2016年第一季,证监会认可在香港注册的基金数目为656只,按年增加超过10%。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发布,有望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更加凸显。在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基建设施完工后,香港与大湾区内其他10个城市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这将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商机。”卢彩云表示,“这对外资金融机构把握其中的机遇十分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zhengquan/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