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制约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础能力,这些基础环节的缺失造成我国工业长期依赖进口,工业基础能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受到制约。基础材料方面,我国在高性能不锈钢和镍基合金两种材料领域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高性能不锈钢产量约为30万吨,而中国产量只有1万吨。长期以来,我国缺“核”少“芯”的问题一直存在。目前国内近八成的芯片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芯片也超过石油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在2015年银行卡“磁条卡换芯”工作中,仅荷兰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据我国超过95%的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也被德国英飞凌与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瓜分。在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基本上都由国外掌控,光纤光缆生产所需的四氯化硅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其他基础零部件也是如此,例如滚动轴承的40多项国际标准没有一项是我国轴承行业主持执行或参与制定的,甚至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也仍然需要进口。
(二)“去产能”工作存在较大困难和风险
本轮“去产能”要比以往面临更多的风险,但可用政策工具的实际调控能力相对却弱化,处置起来尤为困难。
一是职工安置风险,能否妥善安置这些职工将成为“去产能”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实施了内部安置、外部转岗、扶持创业、内退和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安置职工的政策,中央财政资金拿出1000亿元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但操作起来困难依然很大。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职工长期以来存在职业惯性,一方面现有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岗位,另一方面很多人年龄偏大力不从心,心理上无法接纳转岗,如处理不好,引发职工不满,就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债务风险。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都属于高负债率行业,不仅欠银行的债,还可能欠其他企业甚至是一些民间资本的债,特别是一些民营钢铁企业,由于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很可能会大量向民间资本借债,并形成连还债,一旦某一个环节破裂,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会造成金融系统性崩盘。因此,银行及其他债权人一般不希望企业走破产清算的道路,地方政府部门也不敢轻易让企业破产清算,这些都给落后产能退出带来巨大阻力。
(三)地区工业经济增速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2016年全国各省市区工业经济增长稳中缓,同时地区两极分化的问题仍在加剧。从工业增速来看,1-10月,东部地区的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3%、7.8%、6.4%、7.8%、6.8%和6.7%;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达到了10.4%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西藏位列第一);而东北地区增长缓慢,辽宁省呈现-15.5%的负增长,比去年同期的-6%的增速继续下调了9.5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增速1.8%,低于全国水平4.2个百分点;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为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从数据看,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升级超前的地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而以石油、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地区,受传统原材料产业持续低迷的影响导致工业增长动力不足。虽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惯性,但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但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不少企业为维持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中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逐渐下降,劳动力市场收窄,抑制了部分产业向中西转移的动力。2016年1-10月,黑龙江、山西、青海、宁夏等中西部省份的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都是个位数增长,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甚至达到-63.7%的负增长,而在东部等其他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都达到两位数的增速。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尚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推动产业转移的政策执行方面,多采取建园区、搭平台等方式,区域特色优势及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明晰,减缓了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步伐。
(五)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下滑为转型升级带来压力
2016年前三季度,工业亏损企业累计55632家,比上年同期增长1.5%,亏损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15%左右。其中,国有工业企业亏损1020家,比上年同期增长2%,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2.3,由降转升,比上季度上升0.3点,总体平稳趋强,但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低位小幅波动的态势将持续。随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企业降本增效的压力逐渐加大。2016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5.9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6.0元,但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长期居于高位;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16%以上,物流费用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至今未低于8%,这些指标均高于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国。为企业降成本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