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报告期指标
2017年年报
2016年年报
本年比上年增减(%)
2015年年报
基本每股收益(元)
0.8600
1.5100
-43.05
0.3100
每股净资产(元)
7.18
6.2
15.73
4.89
每股公积金(元)
0.75
0.55
35.42
0.66
每股未分配利润(元)
4.5544
3.9060
16.6
2.6657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0.1350
0.1184
14.02
0.2313
营业收入(亿元)
71.31
77.35
-7.81
77.52
净利润(亿元)
10.58
18.51
-42.81
3.86
净资产收益率(%)
12.7800
26.7600
-
6.9300
数据四舍五入,查看更多财务数据>>
二、主营业务构成分析
企业互联及其他
218393.61
30.63%
146485.45
30.05%
31.88%
32.93%
智慧城市
217440.7
30.49%
151944.31
31.17%
29.04%
30.12%
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
161463.74
22.64%
99654.65
20.44%
27.4%
38.28%
智能汽车互联
115815.41
16.24%
89453.71
18.35%
11.69%
22.76%
自主软件、产品及服务
577096.33
80.93%
373233.07
76.55%
90.37%
35.33%
系统集成
127702.35
17.91%
111503.39
22.87%
7.18%
12.68%
物业广告
8314.79
1.17%
2801.66
0.57%
2.44%
66.31%
国际
150216.44
21.06%
111031.94
22.77%
17.37%
26.09%
华北
146392.58
20.53%
98837.21
20.27%
21.08%
32.48%
华东
112192.17
15.73%
76983.81
15.79%
15.61%
31.38%
东北
86354.75
12.11%
55802.83
11.45%
13.54%
35.38%
华南
61764.64
8.66%
42694.6
8.76%
8.45%
30.88%
西南
55569.41
7.79%
37145.64
7.62%
8.17%
33.15%
山东
39850.29
5.59%
27370.87
5.61%
5.53%
31.32%
西北
34349.54
4.82%
19595.6
4.02%
6.54%
42.95%
华中
26423.65
3.71%
18075.62
3.71%
3.7%
31.59%
三、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
15380.93
12.38
不变
12415.18
9.99
不变
7868.35
6.33
不变
2005.71
1.61
不变
1715.33
1.38
50.00
SAP SE
1628.38
1.31
不变
1520.41
1.22
322.90
1270.01
1.02
29.95
1249.26
1.01
不变
1050.79
0.85
不变
四、分红送配方案情况
10派0.90元(含税)
五、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概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与行业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
2017年,世界经济呈现稳健复苏,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速普遍回升,但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抬头。国内方面,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稳中求进,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稳中向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行业分析公司所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
速稳步发展、产业政策的支持、强劲的信息化投资和旺盛的IT消费需求等因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持续高速发展
公司所处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获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2017年,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国家工信部制定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将研究制定新形势下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着力研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2017年1月,国家工信部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将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资金扶持政策的作用,鼓励设立大数据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数据基础技术、重点产品、服务和应用的发展。2017年4月,国家工信部出台《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将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和政务云应用等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加大对云计算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上述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工信部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化业务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
(2)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围绕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速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发展主导权,给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越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动能加速孕育。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及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赋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的使命和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等,在进一步激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层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全球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围绕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速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发展主导权,给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越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来自国内同业及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日益加剧,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挑战。
(二)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经营情况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面向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公司坚持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以自主知识资产为核心驱动,以核心业务的专业化、IP化、互联网化为发展方向,持续推进核心业务、产业互联网业务和社会化互联网业务联动发展。
2017年是公司实施《东软5.0发展规划》的第二年,公司积极努力转变业务发展内涵,持续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准,拉高软件业务增速,确立了东软5.0发展规划的业务增长曲线。公司聚焦在大健康、大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在各优势行业的领导者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中,区域卫生和医院信息化领域连续第7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社保业务市场份额超过50%,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共享业务快速推进并占领市场,公司已与20多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加大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战略方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组织级技术能力,持续推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知识资产,通过技术、平台、服务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互联产品、平台产品与软件产品业务快速发展。在公司内部,持续推动营销体系建设,省分、虚拟公司等分布式组织商业能力持续提升,进入高效运转期;同时,夯实现有多元化激励,持续探索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创业热情。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3,113万元,同比下降7.81%;扣除本公司原控股子公司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原间接控股子公司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熙康")自2016年7月31日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影响,同口径下,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07%;公司实现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849万元,同比下降42.81%;每股收益0.86元,同比下降43.0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3,648万元,同比增长4.61%。如果将报告期内和去年同期同时扣除东软医疗、熙康、东软望海退出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确认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后,同口径下,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1.93%。
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线的整体管理水平、创新与竞争能力、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不断获得认可。公司参与建设工信部批准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并作为依托单位参与建设车载智能终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东软业务基础平台UniEAP、云应用平台SaCa、大数据高级分析应用平台RealSight三大平台产品,以及东软大数据分析平台业务、HCM产品、智能制造业务分别进入Gartner报告。东软"辽阳大健康模式"荣获IDC第二届"中国数字化转型领军用户奖"。
在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的评选中,公司再次荣获"最佳董事会奖"。公司主商标""在42类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设计服务上,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再次获得国家对公司综合实力、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知名度的认可和肯定。
(三)报告期内公司具体经营情况
1、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
东软业务覆盖卫健委、医院、医保、商保、民政、扶贫等行业领域,围绕医疗健康与社保多行业解决方案的互联,致力于在新医改背景下的充分融合,打造大健康产业的全面、系统化的生态系统,通过促进智能互联网+的融合,助力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中国医疗体系改革。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通过IT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构建可持续的大健康产业新生态。
在区域卫生和医院信息化领域,公司持续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核心业务客户获取突飞猛进。
根据IDC的行业分析报告,公司连续7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行业最大客户群。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服务医院客户2,000余家,覆盖全国三级医院400余家,区域卫生业务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服务基层医疗机构23,000余家,覆盖人口达3.9亿人。在医院信息化领域,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医院信息平台V3.0通过IHE中国测试认证,产品竞争力和标准支持程度获得认可,东软核心业务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中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京市儿童医院等客户业务,与澳门镜湖医院深化合作成立"智慧医院联合研发基地"。报告期内,公司助力河北省人民医院通过HIMSS EMRAM(住院)六级评审,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通过HIMSS EMRAM(住院)七级评审。在区域卫生领域,公司打造优质客户生态圈及分级诊疗样板示范,承接湖南省卫健委、江苏省卫健委、普洱市卫健委等客户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线上线下互动的整合医疗/医联体/医共体的"一站式"分级诊疗解决方案,在大同市、临沧市临翔区应用后成效显著。在医疗互联网领域,公司承接"辽宁省医学影像云"项目,与联众医疗、中国电信深度联合,以"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推动省市县医疗一体化建设。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级"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并承接国家科技部恶性肿瘤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项目。"大象就医"商保理赔快通道产品顺利上线。
在医院运营及医疗生态价值链管理领域,子公司东软望海保持在医院HRP、医院成本一体化、医疗卫生资源监管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推出全新系列产品OES(Operation Effective System),发布供应宝平台2.0版本,并已签约500余家医院、约10,000家供应商。在智能DRGs领域,公司创新推出政府和医院解决方案并迅速占领市场,报告期内签约多个省市卫健委客户。公司以数据运营为核心进行战略转型,完成供应链管理及金融、智能DRG及支付管理、医疗成本云、人力资本与绩效云管理等生态业务部署。
在医疗保险管理领域,公司利用在行业内多年的经验累积和优势资源,与技术相结合,搭建领域平台,聚焦优势产品与服务,构建以东软为核心的良性生态,构建集中式和一体化的保险管理经办平台,实现基于医保大数据的智能化医疗服务监控和费用控制模型建立并提供相关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承接西宁医保监控、保山城乡一体化等医保控费业务,签约国元农业保险、云南鸿翔、成都莲合等公司的医保结算项目,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医保商保系统对接同步结算,全面打开市场。公司承接12个省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为超过150个地市提供平台接入服务。
公司推出医药服务业务,客户覆盖20多个省及120多个城市。
报告期内,公司面向医院自助服务的一体机业务快速发展,医疗自助一体机市场占有率份额排行第一,覆盖25省、400家医院、100家三甲医院。在银医业务领域,与多家银行合作,拓展西安交大二附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广西南溪山医院等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东软Ubione智慧病区在武汉中南医院正式上线,面向银行、大型商超、第三方支付等的销售与覆盖业务开始逐步放量。报告期内,东软Ubione系列智能设备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2017最IN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医院信息化领域TOP10"。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公司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软件服务与多功能服务终端等信息技术,为中国各省、市、区、县等提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相关服务,以改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业务覆盖国家人社部、19省厅、174市局,市场份额超过50%,覆盖人群超过6亿,参保单位数量超过1,000万,医疗两定数量超过16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巩固市场领导者地位,签约河南人社、广州人社、吉林人社等多个城市,承接宜昌、本溪、锦州等地"智慧人社"项目,以及常州、无锡、芜湖、柳州等地金保项目,机关保业务拓展辽宁、青海、湖北、江西等省。在扶贫领域,公司扶贫领域平台+产品模式初见成效,承接国务院扶贫办及山西、江西、四川、贵州、辽宁等多个省级客户。在民政行业,公司签约国家民政部福彩和慈善中国、石家庄市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等项目。在人社公共服务领域,公司"智慧人社app"成功在盘锦、临沂等地市人社开展"互联网+"服务;"养老生存认证app"覆盖宁夏、山东、广东、江苏等10省18地市,覆盖退休职工80万人;"全民参保登记app"覆盖辽宁、山东、浙江等5省9地市,完成登记75万笔。报告期内,社保一体机在定点药店拓展销售,社保定点产品拓展本溪、徐州等多个城市,业务快速发展。在政务云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社保电子文档管理系统成功在常州投入应用。报告期内,东软与腾讯云在南宁、柳州、广州等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形成腾讯云平台+东软人社解决方案合作新模式。
2、智能汽车互联东软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服务供应商,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
公司建立了与众多国内国际车厂、国际汽车电子厂商的长期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构建了由分布在中国、德国、日本的三千余名优秀人才组成的汽车电子软件研发团队,无论在技术与市场份额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全球前30大汽车厂商中,85%使用了东软的软件与服务。
东软作为车载系统整体供应商,车载量产业务已覆盖国内绝大多数车厂,报告期内再次签约上汽通用、华晨宝马、吉利等车厂,并在原有客户基础上进行横向发展与纵向整合,基于平台与标准提供软件与服务,通过大数据、云服务、AI、车联网平台等深度布局大汽车生态系统。公司持续提升和丰富车载信息娱乐、T-Box、Telematics车联网、手机车机互联、车载信息安全等自有产品,C-Box产品拓展沃尔沃、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优质客户。报告期内,公司与Intel合作研发并发布新一代智能驾驶舱平台"C4-Alfus",可支持虚拟化,并无缝支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数字仪表以及车载导航仪等多个高清屏幕的使用和互动。公司进一步加强与阿尔派、Harman、电装等客户的深层次合作,保持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子公司东软睿驰持续优化和完善智能充电产品、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等产品,与吉利汽车等多家车厂展开深入密切的合作,业务实现突破和快速发展。报告期内,东软睿驰与本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在电动车和共享出行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氢氪出行"作为"车共享"的实践者,提供按需用车的分时租赁服务,现已覆盖超过20座城市。
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领域,东软睿驰持续提升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基于V2X通信技术产品的解决方案"VeTalk"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产品线,ADAS业务签约东风、一汽、北汽银翔、宇通、华晨等众多车厂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产品—基于NXP最新自动驾驶芯片S32V的自动驾驶中央域控制器,可实现自动紧急刹车(AEB)、车道保持(LKA)、高速公路辅助(HWA)、交通拥堵辅助(TJA)、自动泊车(APA)等自动驾驶功能,有效提升紧急情况下的行车安全。
在专注于技术的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行业联盟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报告期内,公司成为国家汽车电子安全国标牵头制定单位,获得国家层面对东软车载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综合实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东软还代表国家参与联合国国际汽车信息安全标准法规提案建设,也是国际车联网安全标准制定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子公司东软睿驰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与数据共享工作组的组长单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员、互联互通充电联盟成员,并参与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国家标准、电动车互联互通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东软睿驰积极参与制定国际ISO15118标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特殊要求、基于PLC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通信技术要求、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标准、电动汽车用仪表等多项国家标准,打造行业领先地位。
3、智慧城市
公司致力于推进"智慧云城市"战略,构建了集咨询规划、建设实施、运维服务于一体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业务框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成功构建了覆盖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产业集群,打造了惠民、兴业、优政的智慧云城市解决方案与服务。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工信部安全可靠联合攻关(骨干)企业"认定,入围"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试点集成商"。公司承接烟台、丹东、哈尔滨、抚顺、湘潭等多地智慧城市项目,积极参与城市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公司在优势行业的市场份额和领先地位。
东软积极打造智慧政务系统,让政府服务更可及,让监管更智慧。公司在继续夯实面向政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的同时,迅速抓住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机遇,推出了面向信息惠民的"一号一窗一网"、"便民一卡通"、"智慧社区"等便民服务解决方案;为引领我国政府信息化从"电子政务"到"智慧政务"的发展趋势,公司在"基础信息资源库"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坚决提升"政务大数据综合应用"及"领域知识智能应用"的业务发展优先度,推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助力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持续提升公司在"优政"领域的市场竞争位序。报告期内,公司投资设立"生活空间(上海)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数据技术改善民生服务为场景,基于房产、交通、就业、医疗等民生数据的政务大数据,为城市民生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与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在智慧政务领域取得良好进展,与各政务系统开展紧密合作。在电子政务领域,公司中标河北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最高检电子检务工程核心系统等项目,巩固了工商领域一体化数据平台的优势地位。在公检法行业,公司承建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软件系统开发项目"上线运行,同时中标国家最高检应用支撑平台项目,签约辽宁公安、贵州公安、广东高法等客户。在不动产管理领域,公司承接国家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及多个省市项目。在财税领域,公司签约国家税务总局及广东、河南等省业务。在知识产权领域,承接国家专利局项目,专利智能化检索系统顺利上线。在环保领域,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推广,形成了检测场(站)、市级、省级等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解决方案,推出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仪产品,并快速占领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中标部委首个"互联网+环保部政务"项目,签约辽宁省、昆明市等地环境监测中心。在食品安全领域,公司中标江苏省食药监三期项目,切入用户核心业务系统,吉林、延安、渭南肉菜溯源项目进展顺利。
东软积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物联网链接平台、业务管控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助力电信运营商全面布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撑。公司持续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推出"微服务"架构并已通过认证。报告期内,公司签约中国联通总部及全国15省业务,积极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公司持续拓展与中国电信在新一代CRM平台、集采服务、BSS等领域业务,签约中国电信总部、云计算分公司及河北、陕西、上海、云南等地业务,签约中国电信总部、研究院及17省业务。公司与核心客户中国移动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咪咕公司、物联网公司、信息技术公司和中移在线等专业公司业务规模大幅度扩大。在云计算方面,不断提升与中国移动"大云"业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继续巩固在中国移动私有云领先地位,签约苏州研究院等专业化公司,推动湖北、江西、云南等省云业务全面提速。在创新领域,围绕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在核心网、物联网、支撑网等领域推出电信云,物联网安全能力平台,智能安全脱敏等新平台与方案;承接中国移动MEC应用管理研发工作,积极布局5G业务;开拓下一代客服平台、NFV电信云融合网关等新领域。在安全感知领域,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洞察业务发展态势,持续推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不良信息等治理方案,构建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通信管道。报告期内,公司承建4个优质虚拟运营商的业务支撑平台,持续开拓虚拟运营商市场。
东软积极布局智慧能源,构建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通过不断的创新重构能源行业的内部管理、重构产业链,帮助整个行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支撑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健康发展。在电力行业,公司持续加强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核心客户的深度合作,签约新疆兵团、西昌电力(600505)等地方电力客户,并开拓江西和惠、河南郑州航空港等售电公司客户,促进了平台化售电软件的实际应用,为后续规模化拓展开放电力市场打下了基础。在石油石化、水务燃气领域,公司进一步加强与关键客户的合作和互动,持续探索和推进全产业链业务布局。
东软在智慧金融业务领域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服务体系,夯实金融科技能力,聚焦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业务建设、互联网保险行业解决方案。在银行业务领域,公司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等客户的深入合作,业务覆盖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在保险业务领域,公司保持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等关键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创新保险产品"睿保"平台得到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保险"为主的产业互联网业务形成规模。在证券行业领域,公司业务覆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重要客户,并承接海通证券、国信证券等客户项目。在金融领域的区块链业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业务也开始布局和突破。
东软在智慧教育领域,助力教育体系全面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系统,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智慧学院"平台的研发,在华中科技大学进行试点,并承接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信息化项目。在教育互联网业务领域,公司推出"睿云"云阅卷平台、智能化作业系统、新高考智能辅助选科等新产品,业务覆盖河南、湖北、吉林、辽宁、山西、西藏、青海等省,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00万。
东软在智慧交通领域,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考虑"人、车、路、环境"四类因素,构建一整套涵盖城市交通管理、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车联网、航空等领域的大交通解决方案,为绿色、便捷、快速、高效的交通出行提供智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作为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持续巩固与国航、深航等核心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国航、深航移动客户端运营良好,社会化互联网合作运营模式拓展到山东航空、西部机场等客户,民航电商平台产品实现规模化发展。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控制中心(NOCC)核心软件陆续中标深圳、温州、无锡、青岛、西安等大额信息化项目,并进入苏州轨道、沈阳地铁、西安地铁和青岛地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东软云警产品目前已应用于50多个城市,在宁波、潍坊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承接丽水、珠海、绵阳等多地业务,政法公安业务快速铺开。
4、企业互联及其他
在企业互联及智能化管理领域,公司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客户,持续推动解决方案的专业化、IP化发展,同时打造了覆盖智能商务、智能监管、智能制造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以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转型及产业优化升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与海尔、海信、美的、万达、万科、TCL、奥克斯等核心客户的合作。在烟草行业,公司聚焦烟草新一代营销、大数据智能应用、智慧物流等核心业务,签约国家烟草总局以及浙江烟草、江苏烟草、河北烟草等客户。在数字媒体领域,公司签约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东方明珠(600637)新媒体、百视通网络等客户。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中国航发集团智能工厂项目,东软"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工信部《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具有积极的创新和示范效应。
在产品领域,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持续推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知识资产,UniEAP、SaCa、RealSight等平台产品快速增长,在宏观经济、金融、民生、医疗、教育、交通、新媒体等多个行业领域全面发展,积极拓展省级合作伙伴,市场地位持续提升。报告期内,业务基础平台SaCa DeepCogni获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优秀奖,东软RealSight入选国家工信部《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集》。在E-HR领域,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年度市场占有率第一,签约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天津银行、万达集团、中信银行等客户。在档案管理领域,公司承接青海、哈尔滨、内蒙古、杭州等多地档案局业务,签约富力地产、浙江省能源集团等客户。
在BPO业务领域,公司积极布局云护航、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及垂直电商业务,探索在智能服务与大数据方面的技术创新,完成微信服务平台及自动化运维工具的开发并在多个项目中应用。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领域,公司持续与大商所、百年人寿等客户保持深度合作,数据中心管理软件产品签约中国移动哈尔滨云基地、呼和浩特云基地及华夏银行、昆仑银行等客户。针对企业的机房基础环境和IT环境进行集中监控和远程运维的"云护航业务"在云南、河北等省落地。在国内中小企业云服务方面,公司承接上海、湖北等地客户业务。
(四)技术创新情况
东软将"超越技术"作为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品牌承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始终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不断寻找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对外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建立创新卓越方法体系,使创新成为公司文化。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立足于社会发展与客户需求,每年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面向未来的新业务、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2017年是公司实施《东软5.0发展规划》的第二年,是东软第五轮增长提速的一年。公司各级组织坚持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以自主IP为核心,驱动业务的专业化、IP化、互联网化发展,在行业解决方案、智能互联产品、平台、云与数据服务等业务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创新和积累可驱动业务持续增长的知识资产,推动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共同实现。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以"价值导向,资产驱动"为原则,聚焦核心业务,集中投入共性技术平台、领域应用平台和创新业务。重点投入C4-Alfus、e-Janus,VeTalk、Ve5等下一代车载数字化产品研发,推动社会实现安全/舒适/绿色/按需的驾驶与出行体验;投入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平台、跨行业数据融合分析服务,打破影响社会民生的公共数据资源的信息孤岛,推动实现共享格局,挖掘蕴含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投入云HIS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V3.0、血液透析诊疗系统V1.0、C-BUS临床设备集成平台V1.0、E-Care重症监护系统V1.0、临床护理一体化产品V1.0、职业年金管理系统等领域应用平台的研发,为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建设基础平台,并通过产品及云服务的模式有效改善民生;同时,运营基于社交化、大数据的企业知识社区Ohwyaa,帮助用户推动知识共享、沉淀无形资产、塑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公司持续提升SaCa云应用平台和UniEAP业务基础平台的竞争力,并投入研发新的产品组合,包括支持微服务与DevOps的SaCa ACAP敏捷云应用平台、SaCa SNAP企业社交化协作平台、SaCa RealRec数据科学平台、SaCa DeepCongi知识服务平台、SaCa DataInsight数据分析平台等,推动并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拥抱互联网。其中SaCa RealRec已经走进高校的大数据分析课堂,帮助在校大学生快速培养大数据领域的开发与实践能力。围绕客户智能、IoT智能、运维智能领域,投入大数据分析关键支撑技术与应用平台产品RealSight的研发,助力客户深刻洞察大数据蕴含的价值。基于以上积累,开展平台云服务业务,提供碎片化表单顷刻应用、社交化协作SNAP、可视化图表图表秀、可视化分析DataViz、知识社区Ohwyaa等云服务,帮助组织或个人按需构建业务系统或应用软件。
2017年,公司正式发布东软解决方案高效性策略实施框架NeuSA2.0,为东软的开放与协作式创新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导。公司设立的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历了运行期的第二个年头,在软件架构体系、共性技术与平台、方法与工具等方面开展了基础性与前瞻性的研究,推动了业界、特别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实验室网站,面向全社会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普及与研究引领职能。作为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持续投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IoT关键技术研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认知计算等新兴技术,探索解决老龄化社会的突出问题。作为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垂直研究领域,筹建智能医疗研究院,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医疗知识的融合,为个性化、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卓越运行,以及医疗体系改革提供创新的方法,服务于人类健康与医疗事业的发展。
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商标、专利、软件著作权、信息安全四位一体的保护框架。公司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好评。截至2017年末,公司共申请专利1,364件,已授权38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079件;申请国内外商标563件,已获得注册410件。这些知识产权的获取,有力地保护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对公司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将继续推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行业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步入转型调整期,产业发展新兴动能持续拓展,以软件定义为驱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重点领域形成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
未来,我国要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服务。面向新兴媒体、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建立分享经济平台,发展基于软件和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新型网络经济模式,强化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支撑服务。深化物联网软件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围绕现代政府社会治理应用需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面向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开展医疗、养老、教育、扶贫等领域民生服务类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研发及应用,推动基于软件平台的民生服务应用创新。
在中国经济与企业的转型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与公共组织信息化升级、企业计算平台重构的趋势下,围绕着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民生服务应用、政府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的市场需求将不断被激发,跨界与融合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新常态。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18年,公司制定如下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
1、继续执行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以自主知识资产为核心驱动,以核心业务的专业化、IP
化、互联网化为发展方向,强势推进《东软5.0发展规划》,继续推动核心业务、产业互联网和社会化互联网业务联动发展。
2、以大健康、大汽车业务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基础,致力于专业化能力的提升,聚焦公司
主营业务的IP化与战略业务领域的下一代产品加强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平台、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3、持续推进核心业务的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准,实施更为积极的
市场竞争策略,巩固和进一步扩大优势行业的领导者地位,积极推进"领域平台+产品"的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规模化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4、继续加强卓越运营,进一步提升组织级竞争能力,强化绩效和效率导向,提升反应速度和
效率,同时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推进探索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创业热情。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16年度报告中披露了公司2017年度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报告期内,公司执行既定发展战略,实现营业收入713,113万元,营业成本487,538万元,期间费用210,340万元,分别完成2016年度报告中对2017年度相关项目预计金额的95.67%、91.56%、114.34%,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预测,2018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76.4亿元,预计增长7%;营业成本53.1亿元,预计增长9%;期间费用20.4亿元,预计下降3%。
上述经营计划并不构成本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特此提示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致社会和企业的IT需求以及信息消费投入下降,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为公司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
为此,公司将以核心知识资产为驱动,推进核心业务、产业互联网业务和社会化互联网业务的联动发展。同时,公司将继续坚定推进业务的创新与全球化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抵御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2、市场风险
世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围绕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国内同业及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公司业务持续转型升级,公司业务与医疗、汽车等宏观消费能力的联动关系不断加强,同时终端消费者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的需求和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培育,这些都将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为此,公司将加强对产业前沿的跟踪和前瞻性研究,提高市场策划的先动性,与合作伙伴共建健康、共赢的生态系统。同时加强业务创新活动的统筹规划与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推动公司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3、汇率波动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升值和贬值的因素并存,
未来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将更加显著。由于公司面向国际市场的业务占公司营业收入约21.06%,汇率波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收入盈利水平。为此,公司将持续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与研究,继续采取适当外汇避险方法,选择合适币种报价,通过与客户共担风险等措施,降低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4、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坚信人才驱动战略的落地与执行、核心技术与销售人员、优质领导团队等关键岗位人才是维持和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业务快速发展及转型的严峻诉求,以及行业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公司在面向未来业务发展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面临压力和挑战。公司始终重视人才对公司发展的战略影响,不断夯实健壮的人才队伍,聚焦创新业务、业务转型,强化创新与价值创造,持续获取及培养关键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准备度,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与保障。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自1991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软已在规模、品牌、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形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1)规模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200余个业务方向,近800种解决方案及产品,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上万家客户。近年来,随着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的实施,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多次入围普华永道"全球软件百强企业"榜单,多次作为中国唯一一家软件企业入围Global Services"全球服务100强"排名。
(2)品牌优势
公司持续加强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传播与管理,高质量、可信赖的东软品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市场认可。2008年,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为"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十家企业第一名"。2009年,公司成为入选CCTV"60年60品牌"的唯一软件与服务业企业。2017年,"Neusoft东软"再次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强品牌与市场体系建设,聚焦核心业务,持续加大品牌与市场对知识资产驱动业务发展的引领和拉动,不断增强公司品牌优势。
(3)技术研发优势
东软将"超越技术"作为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品牌承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始终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不断寻找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对外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建立创新卓越方法体系,使创新成为公司文化。近年来,公司各级组织坚持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以自主IP为核心驱动业务的专业化、IP化、互联网化发展,在行业解决方案、智能互联产品、平台、云与数据服务上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不断推出可驱动业务持续增长的知识资产。2017年,公司升级发布东软解决方案高效性策略实施框架NeuSA2.0,为东软的开放与协作式创新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导。
(4)营销和服务优势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卓越服务流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力求从产品、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优质的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望。目前建立了400热线、服务邮箱、网上客户留言、微信、手机应用程序等多种便捷的服务渠道,引入COPC国际呼叫中心的运营标准,针对故障管理、问题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变更、版本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建立稳定的流程制度,形成以流程、人员、服务为核心,质量指标和考核相结合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在国内设立了8个区域总部,在6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并建有面向大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撑、咨询服务网络和客户服务回访跟踪系统。同时,公司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设立子公司,作为公司技术支持平台和市场营销机构的海外延伸,为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5)人才优势
公司建立了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形成了稳定的高管团队,为公司实施全球化发展策略提供经验和支持,使得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保持稳健发展。公司是第一家通过PCMM Level5评估的中国企业,过程改善、人力资本管理达到业界较为领先水平。曾荣获"CCTV年度雇主"称号,以及怡安翰威特评选的"中国最佳雇主"和"亚太地区最佳雇主"奖。公司现有员工16,706人,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公司通过各类专项培养计划、双通道的职业发展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因人因岗而异的配置理念,提高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满足度。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入,构建了一整套配置合理、高绩效、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为支撑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6)质量管理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围绕公司国际化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融合CMMI、A-SPICE、RUP、Lean、Agile、ITIL、PCMM等模型、方法的先进理念,对公司的质量体系进行持续的升级和完善,先后通过了DNV、BSI、QAI、CQC等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公司通过了ISO9001:199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国首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软件企业。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通过CMM5和CMMI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首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企业",众多产品通过CE、FDA等多项认证。2017年,公司通过ISO9001:2015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再次获得"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大型一级企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