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持续告急 贵州百灵“上天入地”或拖累主业优化[多图]

段静远/文

4月3日,贵州百灵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姜伟股份质押延期回购。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姜伟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累计质押85.81%,占公司总股本45.88%。

据了解,在过去的2018年间,贵州百灵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曾一路走高。但伴随着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企业却仍没有停止跨界布局扩张版图的步伐。

然而,在贵州百灵"上天入地"的背后,近期其子公司却被贵州食药监局收回一张GMP证书,这似乎也给公司对于药品质量的把控敲响了警钟。

股权质押比例几近爆表,公司现金流多次告急

近年来,贵州百灵交出的业绩成绩单虽有着亮眼的利润数字,但现金流的持续为负,却让企业利润似乎成了"纸上富贵",现金流告急也一度成为了贵州百灵业绩的关键词。此外,2018年不断攀升的股权质押比例也在不断暗示着公司资金的捉襟见肘。

据了解,2018年贵州百灵不断传出股权质押的消息,综合全年看来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不断攀升。据梳理,截至2018年12月13日,贵州百灵的实控人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姜勇的未解押质押股权数曾一度高达到其所持股份数的约97.5%,三位大股东的质押股权合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64.1%。

之后,在华创证券管理提出给予不少于18亿元纾困基金专项,用于公司解决股票质押的问题后,才使得这一问题得以缓解。但截至目前,企业控股股东姜伟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仍累计质押85.81%,占公司总股本45.88%。

不仅如此,贵州百灵此前发布的2018年业绩数据也似乎不断印证着公司的财务困境。尽管企业2018年度业绩报告尚未出炉,但查阅企业当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发现,企业前三季度净现金流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持续为负,甚至亏损始终徘徊在4亿元左右。

实际上,这并非是贵州百灵首次出现现金流告急。公开数据表明,2010至2018年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8.82亿元,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累计仅为9.12亿元,尚不足利润的1/3。此外,以数据更为完备的2017年业绩为例,公司当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仅为0.80亿,尚不足净利润4.98亿的零头。

另据了解,贵州百灵现金流持续为负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在近几年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企业近年来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年底,贵州百灵应收账款为6.55亿,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9.59亿,而2018年9月底,应收账款更是高达13.14亿。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应收账款似乎不仅数额不断高涨,其周转天数也由2016年底的89天,上升到2018年9月底的153.45天,"贵州百灵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风险或许正在提高。"  

  跨界范围"上天入地",副业投资高开低走

近年来,尽管公司现金流不断告急,但似乎依旧没有浇灭贵州百灵一往无前跨界拓张的热情。

今年2月,贵州百灵曾发布公告宣布,将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一款治疗新药用于治疗肥胖症。如果说,此次拓张还算是能与其主业挂得上钩,那么企业自上市以来的更多跨界可谓是涉及了"上天入地"多个领域,却似乎都绕开了与主业产生关联。

据公开资料显示,贵州百灵最初的试水始于2010年12月,当时企业曾开启药材委托种植,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未从节省主销产品成本推动主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旗下药品所需原料,相反选择了种植利润更高获利更快的人参种植。此后,公司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天空,甚至还做起了"上天梦",主导成立了"祥和飞机公司",然而这样的投资选择似乎只是出于企业实控人的个人爱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贵州百灵还曾在2012年大手笔投入3.95亿元投注建设胶原蛋白果汁饮品、中草药草本植物功能饮料投资项目,高调进军饮料行业,但是这次的尝试高调开场却落寞收尾,最终以饮品项目变更为"中药饮片生产线及仓库建设项目"而告终,胶原蛋白的生意无疾而终。

事实上,这样的跨界并不被业内看好,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样跨界所涉及的领域与公司主业相去甚远,各项业务之间相互对接不上,彼此无法借鉴,不仅难以促使企业多元化发展,相反更会使得公司精力分散,削弱主业的推进"。

北京鼎臣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以往国内医药行业相对封闭,国外新药进不来,国内企业研发水平普遍偏弱,国内一些药企忽视业务格局优化及产品结构升级,在医药领域不断发展的今天并未找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忽视主业的经营,主业发展不利就去开拓副业,一味的投身于赚快钱的领域。"

此外,他还补充道,"贵州百灵靠中药起家,但多年来在研发、生产方面的表现欠佳,产品结构几乎没做优化。此外,企业还忽视了主销产品的临床研究,缺少临床数据,以至于企业近年来很少有亮眼业绩表现。"

子公司GMP证书被收回,药品安全问题再亮红灯

贵州百灵不断尝试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跨界或会极大影响其主业的发展,而这一担心,也在不久前子公司因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被收回GMP证书的事件上得以验证。

然而,注意到,贵州百灵在公告中仅轻描淡写的将问题归咎于"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称此次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公司下属子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客户和公司造成损失"。

事实上,据相关人士介绍称,"如果企业被收回GMP证书,企业依法将不能再进行任何相应产品生产了,在企业整改完成,并经监督部门检查合格后,才会再发回原证书。"

就此看来,GMP证书的收回似乎不仅意味着管理的漏洞,或许更显现出公司在药品质量管控方面的缺位。

此外,据统计,该类问题并非首次出现。顶着"苗药第一股"光环的贵州百灵,曾经不断露脸央视广告,但近年来,公司旗下药品却成了检查不合格药品名单上的"常客"。

依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近三年来,2016 年,贵州百灵旗下药品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一批次抽检不合格;紧接着,在2017 年第四季度及2018 年 5 月的检查中,贵州百灵全资子公司正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品两度被发现不符合标准规定;而就在2018 年4月,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在对贵州百灵用于生产旗下6个品种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3种特药原料进行的专项检查中发现,公司未及时录入特殊药品出入库数量,同时个别特药品种仓库及出入人员未建立健全登记信息。

对于主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史立臣评价道,"中药企业生产线短,以前常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过程简单,产品质量易出现问题。而主销产品出现问题实际上正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的弱化和质量控制的混乱。"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chanye/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