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绩优权益基金申购“井喷”【多图】

  部分绩优权益基金申购“井喷”

  本报讯A股市场快速转暖,低迷已久的权益基金也活跃起来。多位基金业内人士透露,一批绩优权益基金近期受到资金的大量净申购,不仅有保险、券商资管等机构资金,也包含许多个人投资者,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迅速上升,也出现了少数非理性高收益的投资预期。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透露,她所在公司旗下一只偏债混合基金去年业绩突出,位居混合型基金年度收益排行榜前列。去年9月份启动营销时,基金规模只有5千万,到年底时规模已经达到6.6个亿。今年春节以来股市快速上涨,基民申购更加踊跃,最新规模数据已达到约35亿,也就是说,不到2个月时间,这只基金规模已经暴增5倍多。“我们的基金主要是在互联网平台销售,这期间的申购几乎全部来自散户。只要基金可以做出长期业绩,散户还是认可的。”上述市场部总经理说。

  华南一位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也透露,他所在公司今年有多只绩优基金规模增长超过5倍;近期公司权益基金整体申购量明显放大,单周上亿元的净申购规模也开始出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基金业绩比较好,体现了赚钱效应,当然也有营销推广活动配合的结果。”

  除了数倍规模增长的绩优基金外,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权益基金交易量确实在快速放大,从去年的百万级正在向千万级进军。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肖志刚表示,他所管理的天弘永定成长上周出现大笔的机构申购,申购规模大约在一亿元左右;散户的申赎规模也在同步放大,净申购规模目前有小幅增加。从肖志刚管理的基金业绩看,截至上周五,他担纲的天弘永定成长今年涨幅已经达到24.66%。“以前在A股市场低点,每天的申赎规模大约为两、三百万元,现在申购赎回的体量也各自攀升到千万量级,每天的净申购都有两、三百万元的规模。”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人士透露,他所在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上周申购量确实增长很大,业绩最好的几只权益基金的净申购达到上亿元体量,平均单只基金净申购规模大约有几千万。

  该市场部人士称,“我们的权益类基金上周净申购规模多数都有三四千万,业绩一般的也有1000万左右,表现最好的单周净申购超过了1亿元。而且这个数据是自然增长的,并没有配合宣传和品牌推广等营销活动。”

  除了主动股票基金出现明显净申购外,今年赚钱效应明显的股票ETF规模也出现明显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收盘,今年以来涨幅在20%以上的19只股票ETF基金总份额为117.12亿份,比去年底增长9.22%;随着股市上涨市值扩容,这类基金的合计规模达到178.48亿元,比去年底规模猛增35.53%。

  券商股持续暴涨显示牛市或就此展开

  本报讯历史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券商板块出现5次连续两日大涨逾9%。2005年6月8日至9日,券商连续两日掀起涨停潮,而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两市股指在初期涨幅并不明显,而后期,两市掀起了波轮壮阔的牛市行情,上证综指自1000点持续上涨,直至6124点。

  2014年12月5日至8日,券商股也连续两日大涨逾9%,不过,观察大盘行情可以发现,牛市行情已经启动,但处于牛市行情初期,此后,上证综指一路涨至5178点。不过,券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行情指标,有时候也搅乱了市场行情。数据显示,2008年4月24日至25日,以及2008年9月19日至22日,券商股也曾连续两日大涨,甚至涨停,但观察股市可以发现,此时处于熊市过程中,券商股大涨带动股指短暂反弹,此后则继续下跌。站在目前来看,与历史行情相比较,此次券商股行情可能和2014年相似,都处于行情启动初期,并且成交量都出现持续放量。

  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12月5日,两市成交额首次突破万亿,小幅掉落后,2014年12月9日,两市成交再上万亿,牛市行情确立,两市股指此后持续走高,上证综指一度涨至5178点,而伴随着股指走高,成交量也保持持续攀升状态,直至2015年5月28日达到最高值达到2.35万亿。

  观察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行情启动初期,成交量是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两市成交量能够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一般而言,牛市行情或就此确立。而熊市过程中,成交量都是持续萎缩。

  招商证券指出,总结20年来中国四轮资本市场政策支持周期,历次政策发布的核心都是要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问题的本因都在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到位导致股权融资渠道不通畅,但历次资本市场政策周期又有众多异同。

  当前,五年一遇的资本市场政策友好期再次来临。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资本市场描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近期,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各种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2019年科创板将要推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再设一平台,多层次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完善,这样五年一遇的资本市场政策周期叠加新一轮科技上行周期,A股会从今年开启一轮新的上行周期。

  万联证券指出,分析A股历史上市场大底部的市场指标、经济基本面指标、市场无风险利率指标、风险偏好指标、政策面状况等,来寻找A股处于大底部时的一些共性特征。大底部的共性特征有:1、一般在市场走出一波牛市,至少需要宏观经济、市场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偏好三个因素中的两个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在大的底部中,市场底启动点估值的高低和宏观经济改善的持续性,决定了未来市场弹性的空间和持续性。3、M1和社融增速是市场底部比较好的领先指标。4、市场底出现后,区间震荡的时间在5个月到13个月之间。l从PE、PB、破净率等指标来看,当前市场已经具备大底部的特征,估值底非常明显。

  从政策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明显偏暖,政策底也比较明显。估值底和政策底出现之后,市场底也已经逐步走出来。从中长期来看,当前市场已经区间震荡4个月(从2018年10月19日开始计算),前4次大底部区间震荡的时间一般为5-13个月。未来几个月市场随时有可能突破当前区间震荡的格局,向上运行。

  国信证券表示,当前市场行情攻势已经升级,驱动行情背后的逻辑也已经从估值底部利率下行的防守逻辑转向了信用扩张基本面拐点的进攻逻辑。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宏观经济中金融指标(信贷和社融)往往是经济增长指标的领先指标。在当前信用拐点已经出现之际,后续以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为代表的基本面拐点可以期待,这也是决定未来市场行情可持续性和幅度的关键因素。2019年是机遇之年,关键之期。

  6大商行均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标准

  本报讯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人民银行已完成2018年度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调整工作,目前6家大型商业银行均至少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第一档标准,实际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2%和13%。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基准档次大体可分为三档,即大型商业银行为13.5%、中小型商业银行为11.5%、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为8%。

  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在基准档次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还实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和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相关考核政策。两项政策旨在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介绍,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考核要求的大行和中小银行,可在相应基准档次上降低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同时,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当地贷款发放的资金达到其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的,可在相应基准档次上降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

  报告称,目前,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适用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6家大行均已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标准。不少中小银行也享受到了存准优惠,实际执行了10%和11%的存款准备金率。另外,一些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还实际执行了7%的存款准备金率。

  此外,目前政策性银行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1%。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jijin/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