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飞:网络借款的金融风险向支付领域蔓延[多图]

(原标题:范一飞:网络借款的金融风险向支付领域蔓延)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11月28日在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当日结算业务容易滋生很多的风险隐患,比如一些银行和支付机构把银行日间额度扩大化,有些机构还通过关联公司将银行垫资款项挪做他用,比如像关联机构放贷款,偿还平台贷款,导致网络借款的金融风险向支付领域蔓延。

更有甚者,将银行套取的短期授信投资于风险高的资产,产生严重的期限错配。有的还利用信托、券商实行层层欠套,抬高杠杆率,导致风险扩张。

范一飞表示,央行已经基本确立了严监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自从2015年以来,面对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各种乱象,央行从改革监管体制入手,设立基层支付结算部门和专门执法检查大队,调配监管力量,加强监管培训,支付监管的有效性明显提升。

市场退出通道被疏通,支付机构的存量从271家已经减少到236家,有18家支付机构已经被调整业务范围。持牌机构中有280多家已经整改,70多家已经移交了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银行卡市场准入工作有序推进,央行批准了美国paypal公司以股权收购方式进入中国支付服务市场。

在服务小微和农村方面,市场主体纷纷推出小微企业卡、账户通、区县通等举措,推动企业支付服务从服务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深入,从流畅化向定制化服务发展,从便利支付向便利经营转化。

针对网络赌博和网络黑灰产业,央行充分利用联合争执办公室,开展全方位、全链路风险监测。2019年以来,累计核查处置2.5万条黑产线索,平台400万个,涉赌账户2000多个。

但是,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比如说无证经营屡禁不止,有持牌机构与无证经营开展合作,一些新型的平台主体不断的涌现,还有一些境外机构或者平台从事无证经营。

在央行的高频检查下,一些共性问题屡禁不止。首先是商户审核不严,支付机构和银行都存在这个问题,准入管理流于形式,随之而来的就是伪造、编造交易,变异信息真实性、完整性都受到影响。其次是核心业务外包,三是受理终端管理不严密,挪用支付机构买卖终端一机多码、一机多户的现象频偏出现。四是为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

范一飞表示,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收到支付领域投诉举报将近3200件,其中反应银行支付机构涉嫌为赌博等非法网络提供支付服务的占七成以上。

范一飞称,违规将收单业务变成“本代本”业务也要高度关注。近年来个别大型支付机构凭借C端客户优势和补贴措施,以底价竞争手段抢夺高净值客户,无需满足信用卡风险管理要求,用交叉性金融产品挤占传统产品。同时客户侧和商业侧业务互相强化,将原本应该跨行的收单交易转化为本代本交易,这些模式下,不仅支付交易真实性和透明度难以保证,也增加了商户成本和市场集中度。

近年以来,央行高度关注支付机构为特约商户提供大额资金结算业务。当日结算,改变了传统次日结算的做法,提前将资金结算给商户。这里资金来源主要是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或者是合作银行的资金,其中银行日间授信最为普遍,无论采用哪种资金形式,都容易被垢病为支付机构变相为特约商户提供信贷服务。

而按照2号令规定,支付机构只是作为中间机构,提供资金转移服务,应该按照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金融活动。

范一飞表示,当日结算容易滋生很多的风险隐患,一些银行和支付机构把银行日间额度扩大化,有些机构还通过关联公司将银行垫资款项挪做他用。比如像关联机构放贷款,偿还平台贷款,导致网络借款的金融风险向支付领域蔓延。更有甚者,将银行套取的短期授信投资于风险高的资产,产生严重的期限错配。有的还利用信托、券商实行层层欠套,抬高金融杠杆率,导致风险扩张。

“从前期排查情况来看,已经发现资金被关联公司挪用的情形,甚至已经有风险暴露,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务必审慎对待当日结算业务。”范一飞说。

范一飞表示,对依托支付账户开展的线上信用支付方式创新,各方要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认真分析业务定位,准确把握业务实质,合理评估业务风险,深入研究支付机构与信贷机构合作。特别要警惕围绕支付业务大搞金融产品的嵌套,避免杠杆率持续攀升,风险跨市场传染,底层资产无法穿透,资金流向无人知晓,风险资产规模无法统计,风险因素持续累计等重大风险隐患。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qiancaimi.cn/jinrong/11346.html